中国阳信第六届鼓子秧歌文化活动举行 鼓子秧歌闹元宵 锣鼓喧天庆佳节

滨州日报 2019-02-18 08:31 大字

?领导、嘉宾共同按下启动器,标志着第六届鼓子秧歌文化活动正式启动。

?当晚演出中还有跑旱船、秧歌、舞蹈等表演。

?鼓子秧歌的跑位模仿带兵打仗的阵法,气势磅礴,军事色彩鲜明。

?鼓子秧歌一招一式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节庆气氛,又暗含了将帅战场的英勇气概。

?几名演出的村民在鼓子秧歌卡通形象花灯前合影。

?2月15日白天,还进行了鼓子秧歌巡街表演。

?2月15日晚,中国阳信第六届鼓子秧歌文化艺术活动在阳信县举行。

?2月15日上午,各演出队在村里进行排练,吸引了不少村民观看。

?虽然夜晚气温较低虽然夜晚气温较低,,但是艺术节吸引了许多群众到场观看但是艺术节吸引了许多群众到场观看。。

?艺术节还吸引了人民日报艺术节还吸引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新华社、、大众日报等中大众日报等中央央、、省级新闻媒体记者采访报道省级新闻媒体记者采访报道。。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默王健通讯员王洪磊

2月15日晚,阳信县商务中心广场上处处霓虹闪耀,一片锣鼓喧天,为期四天的中国阳信第六届鼓子秧歌文化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鼓子秧歌起源于阳信县洋湖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三大鼓子秧歌之一。最早,人们把它称为“打鼓子”,也叫“大鼓子秧歌”,或叫“跑秧歌”,清朝乾隆年间叫“武秧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普遍称之为“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在演出中主要有伞、鼓、棒、花四种角色。在演出中,“伞”是指挥变化各种场面队形的领头人,一般来说,几名头伞中位于右侧的那一名为领伞,由他示意其它头伞相互配合指挥全场的变化。“鼓”是秧歌队的主体表演角色,人数最多且由男性青壮年扮演。表演者左手持直径约25厘米,宽约8厘米的圆鼓,右手持鼓棒,表演中可自由反转,击打左右两面。表演者扮相犹如戏曲中的勇士,扎英雄巾,英俊潇洒。“棒”为古武士打扮,双手各持约50厘米长的木棒;“花”则是古代舞女装饰,右手持扇,左手持彩绸,人数可多可少。

据了解,阳信鼓子秧歌与古代军事息息相连,从道具和伴奏乐器的运用上也都有充分的体现。“伞”是古代帝王贵族出巡时用的“华盖”演变而来,“鼓”是盾牌演变而来,“鼓槌”是短刀或矛演变而来,“棒”是鞭演变而来。伴奏乐器由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钹等打击乐器组成。大鼓是秧歌队的核心乐器,摆放在演出场地“非南即北”的位置,秧歌队面向大鼓表演,与鼓互动,鼓点节奏操控着整个秧歌队的阵法和步法。

截至去年,阳信县已经成功举办五届鼓子秧歌文化艺术节,每一届都是缤纷多彩、盛况空前。其间,人民群众亲自创作、各地同仁倾情参与,真正成为文化主角,既乐在其中,也让传统文化一次次焕发出蓬勃生机。

在当晚的演出中,洋湖乡70岁的老人张爱珍专程到现场观看演出。她表示,自己年轻时就在村里跳鼓子秧歌,现在搬到县城和孩子住在一起后,就很少跳秧歌了,现在再次看到乡亲们跳秧歌感到很亲切,听到熟悉的鼓声后,自己都忍不住想跳一跳、扭一扭。

阳信鼓子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地传承发扬鼓子秧歌这门传统艺术,阳信县积极推动鼓子秧歌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逐步形成了以洋湖乡张王村、西焦村为代表的鼓子秧歌特色村。2019年1月,洋湖乡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阳信县审计局连续九年获评省级文明单位

滨州日报/滨州网阳信讯(通讯员司晓玲王福双报道)近日,山东省文明委发布《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关于命名表彰2018年度...

阳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