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身上“长”出绿色循环产业链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8-14 07:37 大字

编号“鸿安1705”的一头牛在牛舍中慢慢地吃完草料,悠闲地踱步到露天院子里的半敞开式机器中喝水。这是记者近日在山东省阳信县一座最多可容纳15000头牛的现代化牛场看到的情景。

这是山东鸿安集团董事长杨广富拥有的3处牛场之一,也是最大的一个。从一个14岁的放牛娃到现在掌管市值数十亿元的现代化养殖加工企业,“70后”杨广富的成长经历是阳信县畜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地处鲁北的阳信县是全国畜牧百强县,2017年年末牛存栏28万余头,全县平均不到2人就养有一头牛。

“上世纪80年代,俺们这里就开始养牛了。后来,随着加工产业兴起,全县肉牛养殖规模快速发展。部分富裕了的大户自外地买来牛犊,赊销给群众代养再回购,走出了一条‘有钱无钱都养牛、买牛卖牛不出村\’的合作养牛路子。”阳信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冀荣博说。

据冀荣博介绍,近年来阳信县立足肉牛产业基础,推进畜牧业种养结合一体化发展,积极打造区域和企业自主品牌,推动冷链物流、电子商务、餐饮连锁服务等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提高肉牛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如今,按照不同市场需求,阳信县肉牛养殖加工已实现订单化生产。记者在一家肉牛加工企业的车间看到,一头牛顺着加工流水线“走”一圈,不同部位的牛肉在短时间内就被精细分割和包装完毕。

冀荣博说,通过从养殖到精细加工,再到市场信息化服务等,一头牛身上体现出了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

肉牛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但由此产生的污染问题也摆在了眼前。根据《阳信县肉牛产业“十三五”(2016-2020)发展规划》,2020年全县肉牛存栏量将达到35万头,粪污产出量将达到220万余吨,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

压力之下,阳信县开始探索肉牛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自主研发创新技术,我们规划建设了年产35.5万吨生物质燃料的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能使肉牛产业废弃物向新能源、新产品转换,有效解决肉牛养殖粪污污染和资源化利用难题。”杨广富说。

冀荣博说,通过生物质燃料资源循环项目将肉牛产业向上游饲草种植和下游废弃物处理延伸,可使阳信县肉牛产业形成绿色循环的闭合型产业链,将环保压力转化为发展新动力,最终带动县域肉牛产业向600亿产业集群目标迈进。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山东省纪委通报5起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典型问题

新华社济南8月9日电为发挥警示教育作用,督促党员干部严守纪律、改进作风,山东省纪委近日通报5起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典型问题,分...

阳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