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供销社兴办专业合作社”从滨州发起推向全省 曹同章宋立成宋春华

滨州日报 2018-07-27 12:03 大字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一个新生的名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说,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大创举。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施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旺盛的生命力是无法估量的。改革开放4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历了萌芽、创建、规范三个发展阶段。

阳信董徐村成立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创全省先河

滨州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8年8月,时任阳信县供销社主任王雪松到县里汇报工作称,翟王镇董徐村一个农民种了20多亩辣椒,愁着无法销售。县里随即进行调查,发现该镇农民种植蔬菜很多,大多是无序生产。

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该县倡导由翟王镇供销社组织农民建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为农民提供种子、农药、信息、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农民只管种植。这一组织生产方式在全省率先试行,也成为省内“依托供销社兴办专业合作社”提法的由来,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先河。

1989年7月,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这一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时任省委书记姜春云在工作报告中列举了此例①。此后,全省乃至全国出现了一股探索试点热潮,类似董徐村那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

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出滨州风格、产业特点来

1990年代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一家一户的分散型、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有一次,我们出发时看到路边一大堆一大堆的圆葱都烂掉了,下车问个究竟。一位50多岁的农民,见我们下车便眼泪汪汪地当即跪下,说:“俺种的上万斤圆葱卖不了都烂了,白忙活了一年,‘钱袋子\’丢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一个脑瘫的女儿,往后的日子咋过呀?请上级领导帮帮忙,给俺找个出路吧。”

看着疲倦而憔悴的这位农民,我们也很为难,劝慰了几句,便离开了,心里酸酸的。我们在想,农民买难卖难,产、加、销脱节,农业效益低下,在我区乃至全省、全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人民利益重于泰山,人民呼声重达千钧。

车到山前必有路。1997年,时任总理朱镕基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对试点、创建农民合作社很感兴趣,作了明确指示。此后,滨州地委、行署把以供销社为依托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来抓,由原行署副专员燕钦国分工抓,时任副秘书长张子禹靠上抓;政府推动、体改委牵头,部门配合,典型引路,一抓到底。

同时,各级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简称体改委)、财贸办公室(简称财办)、供销社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规划,明确目标导向,负责政策的制定和协调指导工作;财政、银行在资金供应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提供政策指导、信息咨询和资金服务;计委、农委、经委、科委等部门强化信息交流,为专业合作社寻找和提供新的开发项目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项目,搞好项目筛选;政府办公室抽调专人靠上,会同有关部门每年2到3次到县(区)和基层进行督查。各级供销社尤其是基层供销社,既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娘家人”,又当好专业合作社的“好伴侣”,共兴共荣,共求发展。

1997年创建工作刚起步,我们深入基层,进行详细调查与研究,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分类指导。从1997年到2000年,行署办公室三次向全区发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情况的通报”。

1997年7月,沾化县李家棉花专业合作社等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999年3月全区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地级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3年多来,我们先后推广了沾化县“培植新型产业,落实规划措施,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和发展”的经验;惠民县“政府推动,加强领导,发展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滨州市(县级市)“大力发展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经验;无棣县“突出重点,主攻‘空白\’乡镇,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步伐”的经验。

1998年4月7日,行署召开了全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场会。会上,有6个县(市)和单位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经验,将全区合作社创办工作推向新高潮。

1997年9月、1999年11月,地区举办了两期全区(市)供销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共培训140多人。在两期培训班上,时任地区供销社主任白殿福同志作了动员,笔者(曹同章)分别以《谈谈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现状、特点及前景》和《早一天入社,早一天发财》为题讲了课,基层供销社作了典型介绍,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共同努力,截至2000年底,全区共创办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余家,吸收社员8.3万户,入社股金3500万元,区内辐射到80多个乡镇、2000多个村庄,区外辐射到东营、淄博、潍坊等市、区、县。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兴农民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在产业扶贫、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农民称,圆葱变成了“摇钱树”,土豆变成了“金疙瘩”。原滨州市(县级市)宝利养猪专业合作社的35个专业户,年均获利都在万元以上。

山东省供销社以“供销简报”形式刊登了《滨州地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五大特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到全省。有一次,笔者(曹同章)到省里开会,拜访了原滨州地区行署专员、时任山东省供销社主任李戈。他高兴地说:“你们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五大特点,很好!我签发了,很有推广价值,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它的生命力很强,将来中央要立法的。滨州要好好办下去,提质增效,成为全省的典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滨州各类农业合作社走上规范发展道路

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于2007年7月1日施行,法规一经出台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是我国第一部合作社法。

在供销社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市县农业部门大力宣传、学习和贯彻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来抓。

从滨州市的情况看,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产业不断拓宽,产业分布广泛,涵盖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菜等主要农业品生产,并扩展到农机、植保、民间工艺、旅游休闲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多领域多业态,用科技和标准构筑品牌强磁场,并在专业合作社基础上探索出股份合作、信用合作、专业合作社再联合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充当了“领头雁”,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17年底,全市成立农民合作社608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5家、国家级青年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85家、市级示范社193家。截至2017年,经工商部门、农业部门认定、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774家。其中市级示范场94家,省级示范场15家,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12万余亩,涵盖了粮食、油料、蔬菜、瓜果、水产、畜禽等主导产业。

日前,滨州日报刊登了无棣县信阳镇举办双堠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第一次分红大会的消息②。文中指出,会上举行了双堠村与汤辛村、姬家花园食品有限公司与李良村的合作签约仪式,很有创意。合作社的联营领域不断拓展,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多种经营和服务综合化方向转变,勇于先行先试,其做法和经验很有推广价值。注:

①原阳信县委书记盖国强出版的《农村工作》第187页;

②《滨州日报》2018年6月21日,第7版。作者简介:

曹同章原滨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宋立成滨州市农业局农经站站长

宋春华滨州市供销合作社合作指导科科长

新闻推荐

张伟:流转土地推广良种亩增收200元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刘文彬王建徐传丽在阳信县翟王镇韩桥村,几位当地农民头戴遮阳帽、身背药桶,正在山东丹玉种业有限公...

阳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