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波螺油子”,老青岛的专属“情怀”

老年生活报 2022-04-01 09:01 大字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秘密,它或许是一段口口相传的故事,或许是一处令人费解的地名,这其中的奥妙,就像原住民彼此心照不宣的暗语。而对于青岛,“波螺油子”便是这样的秘密。它不是登记在册的一条路,也不是可以用路牌和门牌规范的一条路,而是老青岛人对这条路的一种昵称。

就在近日,青岛地铁“地铁线路周边历史风貌恢复项目”正式启动,这个项目将以“波螺油子”的风貌恢复为主线,重聚历史城区人气,重现城市符号,让这片土地成为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记忆的“文化客厅”,也唤起青岛人专属的“城市情怀”。

1

螺旋小路 隐藏说不尽的故事

“波螺油子”顺山而建,最早是胶东路连接热河路的一条羊肠小道,于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时铺成,它是青岛市保存最完整的老路之一。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这条小路铺上了马牙石,路面起起伏伏,或宽或窄,因弯道多、坡陡、螺旋曲折,颇似海螺肉的旋转状,故而得名“波螺油子”。

据了解,1922年,王正廷、熊炳琦代表北洋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主权以后,沿地势修建了苏州路、莱芜一路、莱芜二路等数条马路。大约1924年,波螺油子将胶州路、热河路、无棣一路至四路等几条路连接了起来。“‘波螺油子’的味道,部分体现在与周围道路纵横交错的汇集上,东半部分,典型的接点出现在与无棣四路、无棣三路的汇合处,道路本来就弯曲,坡度又大,形成的交叉感受就似峰回路转,而这些路口又往往设置许多院落入口,局促之中的意外空间变化,便别有洞天。西半部分,邻近热河路陡峭无比,路便突然大坡度弯曲上升,形成巨大视觉差异,半路回头,恍若天上地下。 ”青岛人文学者李明介绍说。

“波螺油子”民居多是2至3层的小住宅,和热河路、黄台路、莱阳路等处的建筑相似。以无棣二路为界,两个走向的“波螺油子”建筑又在疏密与风格上保留差异。这些鳞次栉比的院落和房屋在不同水平高度形成参差错落的视角叠加,丰富并生动活泼。这让“波螺油子”这条生机勃勃的螺旋形道路,彼此相互依附,隐藏起仿佛讲述不尽的故事。

2

童年往事 古稀老人记忆犹新

3月30日,73岁的梁同岳在前往老母亲家的路上,停在胶东路上的地铁口旁很长时间,“走到这里,就想停下多看一眼。 ”

梁同岳出生于1949年,从2岁起,就住在“波螺油子”附近的吴县一路上,一住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在他的印象中,卖水果的,卖烤地瓜的、租小人书的、卖字画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记得有部电视剧叫《青岛往事》,里面的‘王傻子’原型就在这里,王傻子带着女儿在这里变戏法卖艺,这里非常繁华、市井文化非常热闹。 ”

梁同岳告诉记者,自己每天上学时都会经过“波螺油子”,放学后,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地方也是“波螺油子”。 “前几年,我们建了一个小学同学群,大家还特意从四面八方回到这里,找找过去的回忆,毕竟我们童年的记忆全都是在这里。 ”

梁同岳说,“波螺油子”承载着岛城的市井烟火,也记录着城市的风雨和发展。尤其是他们这一代人心里,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现在青岛的马石压路越来越少,我们也感到惋惜,如果能借这个机会恢复历史风貌,我们自然是高兴呀。 ”

3

百年历史 见证一代代成长

“波螺油子”是青岛历史文化的符号,也是青岛这座城市百年风雨发展历程的见证。李明表示,“波螺油子”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了,它不仅在时间上成为城市扩张的一部分,在地理上沟通了从江苏路、上海路到莱芜一路、莱芜二路等区域,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观念、城市生活方式以及中国文化复兴也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李明介绍,从出现伊始,“波螺油子”就以一种平民化的朴实和韧性,确立起与头顶上不同名称的城市主干线面目迥异的气质。一块块石头,慢慢深入,慢慢契合,慢慢磨损,也慢慢地与日日行走在上面的人们形成相濡以沫的互助,直到不分彼此般亲密。 “‘波螺油子’的意义,其实在于其长时间与地势、居民、行走者形成的默契,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积累,也是一代一代人的成长与生存记录。 ” 记者 许瑶

新闻推荐

碣石山镇:开展物流企业专项调研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滨州日报/滨州网无棣讯(通讯员王殿贇报道)近日,无棣县碣石山镇经贸办工作人员先后到金柱运输有限公司、宏凯运输有限公司、...

无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