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秆做盖垫,穗儿制笤帚 围绕高粱做文章,加工副业成主业

农村大众报 2021-11-16 15:23 大字

人们栽种高粱,主要是为了高粱米,主要收入也是来自高粱米。至于高粱秸秆之类,虽可以当作篱笆之类的用,值不了几个钱。

张青兰今年秋天收获了7亩高粱。她说出了今年种一亩高粱的收入:高粱米300斤,1.5元一斤;挺秆儿80斤,今年至少每斤12元,好的能卖到15元;去粒后的高粱穗80斤,9.5元一斤。细些的高粱秸秆,可以用来做大盖垫,2元一斤;粗些的,截成节,去掉外表的硬皮后,叫高粱芯,一节0.22元,一棵高粱秸秆能截7截。

“怎么算,一亩高粱的毛收入,在2000元以上。”张青兰说。除了高粱米,从地里运回来的高粱秸秆、挺秆儿、高粱穗,她都不会卖。冬天外边冷,坐在有暖气的屋里,用挺秆儿做盖垫,用高粱穗做笤帚、炊帚。“我这7亩高粱,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她说。

张青兰是无棣县海丰街道办事处付家村人。村党支部书记王景洪说,付家村有900多口人,300来户,现在有260来户像张青兰家那样,种高粱,做盖垫、笤帚、炊帚等。因此,这个村及临近村庄,今年种的高粱有600多亩。

付家村种的高粱,品种叫“长挺秀”,挺秆儿特别长,有半人多高。王景洪说,高粱是付家村以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高粱用来吃,挺秆儿、穗子用来做盖垫和笤帚、炊帚。“那些年代,到了冬天,村里的妇女都在做这些东西,挣些钱补贴家用。”因此,付家村成为周边县乡闻名的手工业村。

现在,付家村人还在做这些东西。妇女现在不只是冬天做,而是一年到头做;男的外出打工,活不多时也回家做。仅周边村种的高粱出产的挺秆儿、高粱穗,对这个村所需要的总量来说,真可以说是九牛一毛。于是,村民便跑到内蒙古,一车车地向村里贩运,加工高粱秆、高粱穗成了村民的致富手段。

村民都连玉就是村民所说的“放货的”。他一年要从内蒙古运回15至18车挺秆儿。货运来了,发放到各家,包括周边5个村。盖垫做好了,可以交给他;如果别人收购价高,也可以卖给别人。“一车能拉1万斤挺秆儿,大小都算上,能做近万个盖垫。”都连玉说。

“一个妇女,一天到晚专门做盖垫、笤帚等,能挣七八十元。一年挣三四万元的村民,村里有不少。”王景洪说。这个活儿,老人也能干,即使一天挣个十元八元的,当天的饭钱菜钱就有了。用王景洪的话说,这个村里没有闲人。

因为各家各户都在做、都在卖;村里放货、收货的有好多家,但村里一年能做多少盖垫、笤帚、炊帚,不好统计。“我估算了一下,全村仅盖垫一年至少能做出35万个。”王景洪说。手工做一个盖垫,平均能挣5元,仅做盖垫一项,全村人便能挣175万元。要是算上做笤帚的、炊帚的,算上贩卖原材料的、买卖成品的,这个数字有多大,王景洪说,他也拿不准。

王景洪现在的想法是整合这一传统手工业,村党支部引领成立合作社,再建个大厂房,既可以在里面生产,又可以存放原材料和成品。这样,全村带动周边村,就可以统一进货,统一品牌销售,真正把这一传统手工业做大做强,成为当地的富民强村产业。

新闻推荐

无棣县加快推进疫情防控隔离点项目建设

滨州日报/滨州网无棣讯(通讯员张海鹰高宁报道)11月3日,无棣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集中隔离点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开始安装。该项目...

无棣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无棣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