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3处省级贝类底播型海洋牧场,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模式 滨州:耕海牧渔走向“深蓝”

大众日报 2020-12-22 09:50 大字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阮琛琛

12月16日,在无棣县正海贝壳堤岛旅游有限公司的海洋牧场,现场负责人张洪斌正带领工作人员一起整理着出海的工具。“每年9月至次年4月是牡蛎最肥美的时期,我们养殖的牡蛎也在这段时间集中捕捞。但今天风大、气温低,水面上结了冰,不宜出海,我们就做整理工具、养护船只、清洗牡蛎、育肥等陆地上的工作。”张洪斌说。

贝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有减碳固碳、净化水质、调控赤潮、维系生态平衡的作用。滨州浅海滩涂面积广阔、近海饵料生物丰富,适宜发展底播贝类养殖。此外,2017年在滨州新发现了野生近江牡蛎礁群,从而创建起国家级贝类产业体系滨州实验站,成为山东省唯一一家国家级贝类产业体系实验站。

良好的基础激发着企业建设贝类底播型海洋牧场的信心。经略海洋是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各地海域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作为全省7个沿海城市之一,立足当地特色,滨州市走出了自己的因“海”制宜之路。

正海海洋牧场负责人冯淑兰告诉记者,2016年,正海集团就开始建设海洋牧场。用一年时间,大手笔投入2.5亿元,完成一期、二期建设。同时,投资2.2亿元用于贝类苗种的底播增殖,其中四角蛤40亿粒、文蛤30亿粒、毛蚶30亿粒。

2018年,三期建设启动,集团投资1388万元建成自升式海洋牧场综合服务平台,投资3000万元建设贝类苗种繁育基地。投资1.05亿元,投放毛蚶苗种15亿粒、文蛤苗种15亿粒、四角蛤苗种20亿粒。

经过几年的积累,生态修复成果和经济效益都很显著,冯淑兰他们深知,经济、生态和社会三重效益叠加,才是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意。“滨州市现有在册海洋捕捞渔船350艘,作业区域集中在渤海湾近海海域,近年来,受近海渔业资源衰退、雇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收入不断降低。捕捞渔船90%以上为木质中小型渔船,海上作业安全隐患大。”

基于这些问题,2018年5月,集团开始算起社会效益账,由旗下公司无棣新创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起成立无棣古贝堤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渔户”模式,吸纳当地渔民从海洋捕捞行业转产转业,加入海洋牧场从事牡蛎吊养、游钓服务。渔民入社形式多样,可以带船入社,可以资金入股,也可以打工。

合作社周边的沙头村、岔尖村都是传统渔村。今年50岁的陈德平是沙头村渔民,曾经靠天吃饭。合作社成立之初,颇有眼光的他就积极加入。“资源不行了,我还去外地干了几年,收入一直不稳定。要养船又要雇人,经常是入不敷出。”

陈德平18岁就跟船出海,从业30多年,是个行家里手,做起事来自然是得心应手,入社当年就拿到了10万元的分红。“这里设施先进,天气预测准确,我们的出海安全有保障。”跟陈德平一起入社的李忠和、宋连云也都获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

转捕为养,不但进一步提高了海洋牧场的生态修复力度,还让渔民的安全和收入都有了保障。2019年,滨州市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万元。

2019年,正海集团又投资1.05亿元,投放文蛤苗种15亿粒、毛蚶苗种20亿粒、四角蛤苗种15亿粒,并选择本地原良种进行人工育苗。2020年,投资1.2亿元建设贝类净化设施车间、贝类快速检测实验室。

2016年至今,正海集团有力地修复了海洋生物资源。从过度捕捞、粗放养殖到耕海牧渔、走向“深蓝”,是渔业生产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转变,更是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

目前,滨州市拥有正海、新创、渤海水产等3处省级贝类底播型海洋牧场,总面积15.3万亩,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养殖+加工+旅游”“限捕+增殖+修复”“转产+增收+就业”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重效益叠加。2019年,滨州市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100%,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吸引500余户渔民转产转业,吸纳当地就业3000余人。

新闻推荐

无棣“最美兵妈妈”刘志杰:勤勉工作为儿子当好兵立榜样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葛肇敏通讯员于伟刘文彬

刘志杰是无棣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今年52岁的她,已经从事妇产科专业30年。她是一名军人的妈妈,儿子于200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

无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无棣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