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智能化”助推滨州棉花产业升级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田军黄佩杰通讯员王成赵国红
金秋十月,机采棉进入机采时节。在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机采棉示范基地的滨城区杨柳雪红色基因棉花科技示范基地和无棣县西小王机采棉示范区,已经完成吐絮的棉花齐刷刷地挂在棉株上等待机械化采收。
农机农艺融合,全市机采棉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日前,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历经3年,农业农村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棉花专业组与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总站、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及滨州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滨城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无棣县农机服务中心,在滨城区杨柳雪镇、无棣县西小王镇等共同建立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
中国工程院喻树迅、陈学庚院士团队持续在滨州市开展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实验示范,将快乐植棉模式、新疆棉花种植管理模式与滨州市实际相结合,坚持科技引领和创新发展,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致力打造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轻简化、集约化、智能化试验示范基地。在滨州市先后将机械深耕深松、激光平整土地、膜下滴灌、北斗导航无人驾驶、卫星导航膜上打孔播种、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无人机等技术装备和等行距76厘米高密度、矮植株种植模式应用于棉花生产全程,棉花智能管理实现了播种、中耕、植保、化控、采收、精选加工等全程机械化,有效降低了作业成本,提升了棉花产量与种植效益。
目前,全市已建立起100亩以上的机采棉核心示范区30处,其中1000亩以上的6处,示范面积达到6万亩,覆盖无棣、沾化、滨城3个棉花主产县区。全市拥有大型采棉机3台,实现棉花机采1万亩。
品种密度试验示范,探索机采棉提质增效新模式
自2012年以来,滨州市在机采棉示范基地先后举办了全国机采棉现场会、黄河流域棉花机械化生产现场会、全国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活动,以及多层次现场会10余次,展示核心示范区建设样貌,演示全程机械化关键配套机具,研讨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
2013年在全国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无棣),选择基本适宜机采的“鲁棉研37”“鲁棉研36”“鲁6269”“鲁棉258”“嘉星5号”“K836”“冀2658”“中棉100”“鲁532”“中棉50”“中棉64”等10多个棉花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同时,进行3000—5000株/亩、5000—7000株/亩、7000—9000株/亩、9000—10000株/亩不同种植密度试验,遴选适宜当地机采的棉花良种及合理的种植密度。夏季开展麦棉轮作试验示范。
通过试验对比确定,始果枝18厘米以上、株形紧凑筒型、抗倒伏、吐絮集中、成熟一致、对脱叶剂敏感的“鲁棉研37”“鲁6269”为春播棉主推品种,“鲁532”“中棉50”为夏播棉主推品种,搭配种植其他品种。理论播种密度8700株/亩,实收密度6000株/亩以上最为适宜,随着管理技术的不断跟进,适当增加密度仍有增产潜力。夏播棉理论播种密度10000株/亩,实收密度8000株/亩以上。
试验示范3年期间,棉花产量连年增长。9月21、22日,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站、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新疆农业科学研究院、青岛农业大学相关专家组成棉花测产验收组,按照《全国棉花高产创建示范片测产验收办法》,分别对无棣景国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滨城农喜棉花专业合作社机采棉示范基地进行测产。两个示范点亩产籽棉分别达409.3kg、414.9kg,不断创造机采棉产量的新纪录。
“机械化+智能化”,推动棉花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今年的机采棉生长季节,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创新设计的两项棉花打顶新技术——棉花机械化打顶、化学封顶同时在滨城区杨柳雪红色基因棉花科技示范基地进行示范,并取得积极成果。
6月21日,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中国代表处、山东省农机推广站、滨州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棉花智能化管理技术示范观摩会在滨城区杨柳雪红色基因棉花科技示范基地举行,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滨州市政府、良好棉花发展协会中国代表处等单位的领导专家通过现场会与云端会议视频连线形式,观摩智能化管理技术在棉花生产中的操作演示。
10月14日,农业农村部农机鉴定总站、农机推广总站发出通知,10月21日将在无棣举办全国棉花机采作业观摩暨全程机械化推进活动。
10月13日,滨城区农喜棉花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建军介绍,他们在杨柳雪红色基因棉花科技示范基地种植的棉花,由于采用了“机械化+智能化”种植技术模式,不仅迎来了棉花丰收,而且因棉花品级提升受到用棉企业的青睐,棉花尚在田间早已被抢订一空。
“农喜”的棉花智能化管理技术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轻简化与智慧农业团队首席专家、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李亚兵创新团队自主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将智能传感系统、农业物联网与互联网、自动化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棉花生产融合,实施远程自动控制灌溉、施肥以及化控,实现水肥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产轻简化、智能化,大幅降低人工等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
棉花一个生长期大致有24道工序,程序复杂,成本居高不下。王建军算了一笔账,传统的棉花生产浇灌实行大水漫灌,50厘米的地堑,漫灌到30厘米,一亩地一次用水量230多立方米。采用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一次只灌到5厘米,一亩地的用水量仅有40立方米。花蕾、花铃期采用肥水一体化技术,在棉花生长最需要水肥的关键时期,用水用肥效果达到极致。280亩地的棉花质保一次,传统的做法是雇工,30人每天每人100元。采用现代化的自走式质保打药机,他与爱人只需2.5个小时就能完成。北斗导航的应用,400米长度的地块,行距误差不超过2.5毫米。自走式质保打药机宽幅达到15米,按照76厘米等行距设计喷头,可实现精准靶点施药。
“农喜”是“良好棉花”在黄河流域最大的执行合作伙伴,与滨州、东营、德州三市、九个县区的27个合作社组建联合社,该组织坐拥60多万亩棉花、7万吨皮棉的棉花资源。
新闻推荐
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记无棣县第一初级中学英语教师柴文娟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柴文娟,现任教无棣县第一初级中学英语学科,高级教师。自1999年走上讲台,柴文娟就明白肩上的担子,一头...
无棣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棣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