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村民收入5年翻一番 贫困村“摘帽”记

大众日报 2020-06-09 10:03 大字

□ 本报记者 姜 斌

本报通讯员 高士东 马士明

无棣县信阳镇双堠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村,在新一届村党支部带领下,用5年多时间,创出“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香菇种植、饲料青贮及肉牛养殖循环产业带动下,村集体收入从5年前的负债30万元,一跃成为年收入3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700万元的小康村,村民收入从5年前的8000元增长到如今的17000元。

2014年,该村在外经商多年的赵福升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还有两名致富能人选入村班子。村“两委”班子以党支部为核心,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不断拓展土地流转新思路,采取“三权”分置的办法,将全村所有土地流转到村集体。

“由村集体牵头,成立了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以每亩土地作为1个股份入股,村集体以整合沟路渠及集体土地入股,全部成为合作社股东。”赵福升介绍,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合作社分批次,共建成香菇大棚16座,大型冷库1座,饲料青贮池2座及1500平方米的肉牛养殖棚,形成了规模化种养、饲料青贮、菌类种植的完整农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集体领办合作社有很大好处,党建引领,很多事都好协调。没建项目的耕地暂时由村民们托管,这样村民就有了两份收入,分红加作物收成。什么时候合作社有好的项目,腾出土地,立马上项目。”赵福升介绍,“每年合作社收入的20%作为村集体收入,20%给村民分红,10%的预留风险金,50%作为合作社继续发展的经费。”

目前该村每亩地平均分红2200元,预计今年全村收入可达720万元左右、村集体增收140多万元。大河有水小河满,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5年前的8000元涨到如今的17000元,实现了5年翻一翻的目标。

村里的厂子、大棚等项目,优先雇用村里的贫困户,加起来用工40多人。村里的塑料厂多的一人每月能赚七八千元,大棚等项目每人每天70元钱,不出村上班拿工资。前年,双堠村37个贫困户依靠在村合作社、企业务工整体脱贫。

村民闫花仙,今年45岁,前年其丈夫因车祸去世,留下了她和刚上初中的儿子,还有丈夫住院时欠的20多万外债。“出了这个情况,村里开会决定,对母子二人进行‘托管’,孩子上学期间的一切费用都由村里来出,并安排闫花仙到香菇大棚工作,一天70元的收入。”赵福升介绍。

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通过人才振兴和“凤还巢”工程,双堠村还吸引了本村30余名外出务工青年和3名大学生返乡创业,70余人陆续回村定居。

新闻推荐

王家庄脱贫增收有“良方”

□记者程芃芃通讯员蒋惠庆报道本报无棣讯近期,在无棣县佘家镇王家庄村的扶贫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在种植板...

无棣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棣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