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产业为村民变出“金元宝” 乡村振兴服务队帮助升级产业链,昔日“空壳村”走上增收路

农村大众报 2020-02-14 16:11 大字

李新生(右)和村干部商量如何进一步扩大香菇生产规模。在无棣县信阳镇双堠村香菇大棚基地,棚外寒气袭人,棚内暖意融融,返乡创业的村民赵富清正忙着采香菇。只见他双手翻飞,迅速从菇架上抽出一个菌棒,利索地掰下一朵朵长成的鲜菇,放到旁边的塑料筐里,一会儿就采了半筐。

16个高标准香菇大棚和两个崭新的保鲜库,在双堠村村头上一字排开,看上去十分气派。“这只是村庄循环产业链中的一环,我们以秸秆、木屑、牛粪等为原料,掺进菌棒培养基,出菇后的废菌棒二次利用,可做燃料,也可以做肥料。”李新生作为滨州市驻村乡村振兴服务队干部,对双堠村的情况很是熟悉。

如今,双堠村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成立合作社,全村土地按一亩一股入社,先后投资450余万元,初步构建起规模化种植、饲料青贮、畜牧养殖、菌类种植现代化循环农业链条:800多亩小麦、玉米生产基地,4400吨秸秆青贮发酵池,存栏规模200多头的繁育牛基地,一个菌包生产场和年产40多万斤的16个香菇示范大棚,两座可储存50个大棚香菇的保鲜库。2019年这一循环产业链就给合作社创收300多万元。

同时,合作社还建起了一家添加剂生产企业,2019年有700余万元的纯利。目前,双堠村集体资产达到700余万元,集体收入连年增加,村民的分红也是一年更比一年多。“去年合作社总收入约1000万元,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村民一股可分到3000元。”双堠村党支部书记赵福升高兴地说。

然而在4年前,双堠村还是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全村327户827人,可用耕地只有850亩。”村会计赵富全介绍,受传统耕种习惯影响,多年来,农业以常规粮食作物生产为主,全村土地碎片化,人均耕地面积少,全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必须换个种法!”嬗变,源自2017年在京经商的村民赵福升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党员、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后,村民同意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由村集体牵头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的双堠村专业种植合作社,以农户为基础、以集体领办的合作社为载体,按照土地三权分置的原则,将全村所有土地流转到村集体。

集中土地资源,为循环产业链构建起至关重要的一环。“群众以土地入股,一亩一股,村集体以整合沟路渠集体土地入股,村民全部变成合作社的股东。合作社购置了大型收割机、播种机等机械,对土地统一耕种、统一管理,实现效益给村民分红。”赵福升说,土地重新整合后,每亩每季增收100元。

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到来,又进一步升级拉长了这一循环产业链。李新生介绍,进村调研后,乡村振兴服务队在筹措资金帮助村里发展香菇产业的同时,还和村里及时做出了提升产业规划:“计划发展辣椒等特色种植,实现多元化生产;聘请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扩大肉牛养殖规模至400头存栏量;建成年产量300万支的菌棒加工场,扩大香菇产业规模,规划香菇深加工和采摘、农事体验等综合休闲农业项目,提升现代农业的附加值,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循环产业链也为集体和村民变出“金元宝”。2018年,饲料青贮池销售收入80多万元;养牛场挣了40多万元;16个棚香菇收入100多万元。

“根据合作社章程,总收入的20%归集体,20%给群众股份分红,50%作为公积金,剩下的10%作为风险金、村内公益基金,用于孤寡老人、70岁以上老年人生活补贴等。村里有了钱,村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安装路灯260盏,绿化全部街道,美化村庄,村民有了优美宜居的环境。”赵福升说。

“过去农民种庄稼只有一份收入,现在循环产业链把一亩地的收益一下子拉大了好几倍,还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让出不去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收入由一份变成了多份。”多年在家种地的赵富全感叹道。

新闻推荐

“大众孝子”牛友山为18个村320位老人送年货 今年已经是第18年

活动现场,鞠家村的老人们拍了张大合影。1月12日上午,在无棣县水湾镇鞠家村广场,18个村的320名老人欢聚一堂,高兴...

无棣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棣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