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地名普查工作获全国表彰 自2014年至今,滨州市累计普查各类地名2.5万条,并独立完成建库、标图、修饰等工作,滨州经验被民政部以《参考信息》的方式印发全国

滨州日报 2019-05-16 19:20 大字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葛肇敏通讯员刘振虎苏章田

5月7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总结会议召开,会议表彰了全国100个先进集体。滨州市民政局荣获“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先进集体”,是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自2014年起,滨州市民政部门以实施“地名普查”为契机,以打造“地方名片”为己任,扎实采集调查地名信息,切实加强地名文化保护,稳妥推进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五年来,累计普查各类地名2.5万条,独立自主完成建库、标图、修饰等工作,对普查成果数据进行了9轮集中整改。一系列工作有力推动了全市地名事业的升级发展。

打造专业的地名普查队伍,走出一条自主普查的“滨州道路”

地名普查工作涉及所有领域、覆盖各个角落,不仅需要事无巨细地采集现实资料、实地踏勘溯古求源,更要建立专业的地图信息数据库,专业性极强、工作量极大,大部分地区都采取雇佣专业公司的形式开展普查。

考虑到锻炼队伍、摸清家底、解决支出等因素,滨州市民政局坚持开展自主普查,全程未进行一项服务外包。成绩的背后,离不开4000多名一线人员的付出。普查队伍横向囊括40余个业务部门,纵向涵盖市县乡村4级,统一配备了数据处理电脑、GPS定位仪、高清数码相机、录像机等设备。普查期间,他们行走在滨州大地上,从苍茫的大口河滩到飘云的摩诃山顶,从千年前的废墟遗址到刚竣工的公路桥梁,辗转于带土瓦片、模糊村碑、史书残页、老人方言中,为滨州的山河、村镇、园林、路桥乃至街巷郑重记名,谨慎写下其来历、概况、传说。

为了进一步提升普查人员的业务水平,滨州市先后多次组织业务骨干赴先进地区学习交流,邀请专家讲解地名样表填写、地名普查组织实施工作。各县市区、乡镇也邀请地名普查专家对普查参与人员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全市集中培训人员近万人次。同时,编印了《实施细则》《规范样表》等参考材料近3000份,发放到普查参与人员手里,要求普查人员严格对照技术标准开展各项工作,确保有出处、有规范、有标准。

与此同时,滨州市也着力构建普查业务的“外脑智库”,为地名普查工作配备“智囊”。“我们聘请了地方史志、国土、住建、水利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对地名登记表格进行内容审核,确保内容准确。并成立地名爱好者团队,招揽地理、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对地名信息进行专业审核。”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

以“工匠精神”扫描大地,画好一张有内涵的“滨州地图”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地名普查工作取得较好成绩,滨州经验被民政部以《参考信息》的方式印发全国,博兴、邹平代表山东接受国务院普查办监理和质量评价。

成绩的背后,是“踏破铁鞋”的执着。全市地名普查人员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广泛采集,后期精选。部门、乡镇(街道)双向采集,获取最全面信息,相互补充,避免遗漏。在此基础上强调“深挖内涵”,注重田野调查。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注重对知情人、本地人、传承人等第一手信息掌握人的采访,收集民间口口相传、原汁原味的文化属性信息。开辟第二战场,支持市档案局、新闻媒体开展对地名历史、故事、现状的野外调查,所得成果为普查所用。”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

如此有人文情怀的工作,离不开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普查人员不仅要做“标准统一的工业制成品”,还要做“独具匠心的艺术品”,力争将每张地名表格都做成滨州本地文化的名片。

落实“地名文化保护”,打造有趣味的“地方名片”

亚药刘、狮子刘、北镇、里则,每一个地名背后,都蕴有不尽言说的来历和故事,包含着世世代代群众的感情和记忆。为了打造一张有趣味的“地方名片”,滨州市地名工作注重重现历史地名,保护地名文脉,不断扩展地名外延,并引导全民参与,为滨州的地名赋予了生命。

近年来,滨州市保护性重建滨州八景,历史地名重现现代滨州,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无棣县按照“山海古邑,儒风无棣”定位,遵循“存古,复古,建古”的原则保护开发、恢复扩建无棣古城,大觉寺、吴家大院、荷花湾等历史地名重现青春,形成山东省“南有台儿庄,北有无棣邑”的局面。同时,无棣县掀起了对魏王豹墓、碣石山等历史地名的保护、开发高潮。

与此同时,滨州市地名工作也注重讲好“地名故事”。搜集整理全市地名故事,有计划、有组织地编辑出版了《滨州地名故事》《滨州古村记忆》《邹平地名故事》等书籍,录制播出了《博兴地名故事》纪录片。

另外,滨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寻找最美地名”活动,干部群众反响强烈,积极参与,形成了一股全民参与地名文化建设的高潮。

践行科学规范的地名命名原则,当好负责任的“地名管家”

地名的命名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这就需要建构科学规范的命名体系。滨州市民政局以《滨州市城区地名规划》为圭臬,对现有地名进行审核确认,对新地名命名的价值取向、审美倾向、产生渠道、审批流程等进行详细规定,划定了规范边界,搭建起合理、可控的时空框架。

为了优化地名增量,民政、规划、住建、城管等部门联动,严格新建居民区、建筑物等命名审批程序,杜绝“大、洋、古、怪”的新地名的产生。对公益地名,严格专家论证、征求意见、政府批准程序,确保新增地名符合法律法规、继承历史传统、体现地方特色、彰显本土文化。滨州城区突出“指示方位,好找好记,便民利民”的原则,坚持街道以黄河、长江、渤海、东海四个水系名加序数命名。县市区、乡镇及街道也都遵循此原则,形成了科学、合理、易懂、易记的路名系统。

而针对不规范的地名,市民政部门也积极介入予以纠正。“我们建立了不规范地名预警机制,提前介入,将不规范地名消灭在萌芽状态。德大铁路开通前,铁路部门拟将新火车站命名为‘滨州站’,我们及时与铁路部门联系协调,避免‘滨州站’重名问题,并将小沾铁路‘滨州站’更名为‘滨州东站’。”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此外,针对存在违反地名管理条例、有必要更名的不规范地名,及时、坚决给予纠正;对一地多名、地名用字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摸底调查,推进地名标准化。

新闻推荐

恩施文化研学面向全省推介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李洪勇刘永恒报道)4月23日,以“艺术创新,整合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艺术培训行业合作组织成员会议...

无棣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棣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