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盐业历史觅踪

济南日报 2019-02-24 11:31 大字

□黄鸿河

1948年11月,“济南盐业公司”正式成立,地址在小纬北路东首张学仁美孚行煤油公司院内。同年12月,华北利民盐业公司经理李秋野,奉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命令,率部由渤海行署迁调济南,同时接管济南市盐业公司。1949年4月,原济南盐业公司同华北利民盐业公司德州分公司合并,成立山东省盐业公司,公司地址迁至经二路纬七路523号,从此掀开了济南市乃至整个山东地区盐业历史的新篇章。1950年6月,山东省盐业公司更名为中国盐业公司济南分公司。

大小清河盐运码头闻名全国

春秋战国时期济南地属齐国,公元前685年,经鲍叔牙举荐,管仲被齐桓公任命为丞相,率百官朝政。为增强齐国财力,管仲首创盐政大法《正盐荚》,对盐业实行国家专卖政策,这是我国首部盐业法典。因济南为海盐内陆码头,由此成为盐法首施之地,寓租税于盐价之中,“兴盐铁之利”以增加财政收入,强兵富国,为齐桓公称霸春秋奠定了基础。

时光荏苒,秦以后汉唐宋金元诸朝,无不对盐业实行官管、官控、商售。宋金时期盐业已十分发达,《文献通考》云:滨州盐场一处便“岁煮盐二万一千余石”。特别是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为了盐管官控,调整了济南属邑,把大清河下游无棣、沾化、博兴、利津至海口产盐各县均纳入济南路管辖,济南成为全国最大海盐集散地。岁到《正盐荚》颁布2000年后,明清两朝对盐业的控制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盐业税收一项便占全国所有税收的一半以上,成为支撑国家赖以生存的保障,足见盐业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山东滨海地区作为盐业最早发源地,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咸盐,同时也为济南奉献了两座闻名全国的大盐运码头。

济南地处济水之南。济水是中国古代江、河、淮、济“四渎”之一,是汉唐以前通渤海之古河道,济水现已消失,其下游河道宋代汇入梁山泊,后被南北大清河分支所取代,山东境内最著名的水陆两用码头泺口就在北清河两岸。泺口者,泺水流入清河之口也。

泺口码头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粮、棉、油料、木材及百货散聚之地,盐运是其主要。管仲治齐修筑济淄运河,把食盐通过济水泺口码头销往晋、赵、郑、魏等内陆诸侯国;到盛唐时期,泺口已是盐商云集的商业码头。宋金时泺口设镇后,历朝历代都在此修建盐仓盐垣;明清时期,两岸码头更是长达1000米以上,可停靠上百只盐船,河中往返运盐船就有3000多只。北岸码头建顺垣和流垣两大盐垣,占地近80亩;南岸码头建通垣和达垣两大盐垣,占地65亩。自元朝设置原盐批验所管理盐业,直到民国的650年间,从滨海盐区销往内地的食盐,都必须经泺口原盐批验所批验方能发运。泺口因码头而成镇,因盐运而发达,到清同治九年(1870年)已逐渐形成了地跨黄河两岸,拥有东南门、西南门、西门及大坝门四面城池,外环圩子壕的大型城镇,形成“权力在济南府,挣钱到泺口镇”的局面。亦如百姓笑侃:泺口大坝站一站,又有馍馍又有饭。因此有了“第二济南府”的称谓,也有人称呼叫“小济南”。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大决口,夺道大清河,挟滔滔黄水泥沙冲破铁门关,从此河口地区逐渐进入河道飘忽不定、舟船无法航运的境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大清河入海口铁门关再遭黄河水淹,码头逐渐淤没,海上交通断绝,永利、富国、利国、丰民、丰国、永阜、宁海等七大盐场无法产盐。至此,渤海盐场被迫东移寿光,持续了2000多年的大清河盐运结束,大量盐运转入小清河道,另一座闻名全国的盐运码头黄台便应运而生。

小清河是省内唯一一条直通大海的人工河,元朝后成为另一条重要运盐渠道。元代于钦作《齐乘》称为“运盐河”,老百姓习惯称小盐河。在黄河夺道大清河、渤海航运中断后,小清河成为济南连接海上的唯一水上通道,成为清末海盐运输的最重要渠道。据《续修历城县志·盐法》记载,盐“自1895年起,由小清河运至黄台桥,设垣囤积,改用车运至泺口,再发水运。”

1905年春,山东盐运使张毓蕖出资修建清泺小铁路,北起泺口码头,沿黄河大堤东行至李庄,经盖家沟向南至小清河大板挢黄台码头,1906年4月建成通车。清泺小铁路共运行七年,年运盐量仅历城一县就达225万斤,在黄台、泺口两码头盐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后,张毓蕖经与津浦铁路办协商,拆掉清泺小铁轨,改建津浦铁路黄台板桥码头支线。1913年10月竣工,全长7.8公里。据《续修历城县志·盐法》记载:“改修津浦支线,衔接正轨,沿路各县需盐,均可由黄台桥装车,直达本境,商民称便。”

直到上世纪30年代以前,小清河运盐船还可通过西泺河直抵泺源门,桥下槽船列队,桅杆林立,银帆接踵,盐商云集,那时护城河面也比较宽,可以并排两列船队,现在的大明湖西南门桥下就是其码头。1925年张宗昌主政山东时开放北商埠,在凤凰山北边沿新商埠区域挖掘了一条环形航道,设凤凰闸连接小清河,就是现在的东西工商河;在东工商河沿岸建起了码头,运送盐、棉花、面粉、谷类、建材、百货等。1949年后,济南盐业公司在岸边东西丹凤街、六合里等处建起大量盐仓,批发盐,直到1965年后因干旱少雨断航。

济南曾盐运九州

几千年人类文明史,其实人们最初对盐的渴望超过了对金银财宝的渴望,盐曾经是垄断、特权、财富的象征。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最有钱的人家不是今天的李嘉诚,也不是今天的马云,而是富可敌国的盐商。济南也因盐业兴盛,商家汇聚而城市兴旺。

近代济南最有钱的便是山西盐帮。明洪武三年(1370年),为防边患,明太祖朱元璋北筑长城,为解决百万边防士兵的粮饷供应,在山西首推“开中法、盐引”制度,鼓励商人贩粮至边关,按量发给盐引(票)。到济南所属无棣、沾化、利津等地盐场或泺口码头支盐,再贩运到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销售,赚取不菲的利润,后来济南的银号、钱庄多系山西人开设,源头就来自于此。清康乾年间济南府业已形成山西盐帮,最著名的有泺口茅、关、范、尚四大盐商,济南城里还有后宰门田家、鞭指巷陈家等盐商。济南开商埠后西风渐进,盐商家族多有分立,倒卖盐引成风,开始日渐势微,到1949年尚有盐商25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国家作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制定了统一全国物资调度,调节各地物资供求,平抑物价等重要措施。当时正值国家经济调整恢复期,济南盐业充分发挥水旱运输便利的优势,1952年一个季度就完成外拨任务468680担,食盐远销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安徽蛙埠、江西南昌、陕西荥阳、山西太原等地,为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资本家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造成市场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的局面,以及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济南盐运九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有36个市区以及省内各市县从济南调运食盐,黄台码头是全国的盐运中转站,小清河两岸大板桥、小板桥大片荒野建起盐坨盐垣。1961年盐业公司更名为济南盐业运销站,老济南人习惯叫它“盐业站”。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更名为济南盐业总公司,这段时间是济南盐业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仅盐业品种就有日晒盐、井矿盐、精粉盐、粉洗盐、腌制盐、低钠盐、畜牧盐、渔业盐、足浴盐、洗浴盐、热敷盐、工业盐、融雪盐、果蔬洗涤盐、有机锗健康盐等,可谓银光闪闪,盐业灿烂。

我生在小清河岸边的黄台山,“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如今小清河畔的盐运码头消失了,黄台盐运码头遗址上只留下一座“盐库盈辉”的廊亭供后人纪念;花园路我的家,西邻就是老济南人非常熟悉的盐业批发站,2700年盐运史就在济水大清河、黄河、小清河的缓缓流淌中度过,这或许就是盐缘。1990年,随着胶济铁路复线的贯通,方便快捷、多拉快跑的火车取代了水运,随着最后一艘运盐船的姗姗离去,因河道水源不足,航道搁浅不畅的小清河盐运戛然而止。

这是社会前进中的必然。曾经在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济南盐业终归于平淡,喜欢忆旧的人们,还想找回原来的味道吗?那就“多吃二两咸盐”吧。

新闻推荐

游客变“菇农”亲身体验农事

2月12日,无棣县居民邢女士来到信阳镇双堠村的香菇大棚里,亲自采摘香菇,体验了一把做“菇农”的乐趣。春节期间,该县居民纷纷...

无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无棣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