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7日讯(通讯员 蒋惠庆 记者
本报2月7日讯(通讯员蒋惠庆记者边浩玥)如今在无棣县,一提起信阳镇灶户杨村村民孙长举的名字,不少人知道,这要缘于他的孙记“欢喜团”。这几年,孙记“欢喜团”逐渐走出家门,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县乃至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欢喜团”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据了解,“欢喜团”生产始于清乾隆年间,当年是车王镇东李之口村村民范廷彦老人的独门手艺,与其他民间绝活一样,保持“传男不传女”的习俗,由于家族不断发展壮大,这一习俗渐渐被打破。孙记“欢喜团”第一代传人孙金铭,经过多年摸索,对欢喜团生产进行大胆创新改造,最终自成一派,形成“孙记欢喜团”。
在孙长举的家中,看到房间里到处都是制作“欢喜团”的原料,一家人正忙着串“欢喜团”。孙长举介绍到,欢喜团儿取名吉祥,象征花好月圆、喜气盈门,很快成为小孩子们的小吃和玩物,当小铜锣的当当声敲响在大街小巷的时候,江米糖、大米花还有那高高挂在枣树枝上婆娑着的欢喜团儿,招引着村中的孩子追逐着。孙长举表示,“孙记欢喜团”作为本地的一种小吃,口感甜、脆、香、酥,生产工艺精细,产品玲珑剔透,由彩丝线串连,因寓“团圆快乐,合家欢喜”之意,故深受群众喜爱。
如今,孙记“欢喜团”在制作工艺上也不断推陈出新,由单一的粉条儿花演变为御谷做成,后来又增加了小米花、大米花和高粱米花三种不同制作方法,花色品种也不断翻新,出现了大小不等、造型不同、包装各异的十多个品种,小者如珠玑,五个或十个一挂,大的如碗口,里面空心,分别单挂,上下左右各有红黄绿三色米花镶嵌,四面及下端各有五缕穰花吊坠,上悬吊钩,犹如五彩宫灯。欢喜团儿的制作加工,多集中在冬春两季农闲时节,春节前后,正是欢喜团销售的旺季,又加上气候干燥,便于欢喜团儿的制作、销售和保存。
如今随着无棣全域旅游发展进程的加快,孙记“欢喜团”也荣获“无棣县特色旅游商品”及“滨州市优秀旅游商品”称号。孙记“欢喜团”及系列产品正成为当地人民群众喜爱并追捧的民俗休闲食品。
新闻推荐
挂失声明无棣浩源盐业有限公司(法人:孙四明身份证号:370723195507253138)丢失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代码:11403700083140发票号码:从04832633至04832657共25张声明作废!挂失声明山东晨光印务...
无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无棣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