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洼镇:聚力推动党建工作与冬枣产业转型升级互促相融

滨州日报 2022-02-27 09:48 大字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郭刚通讯员李猛周文倩

作为沾化冬枣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近年来,沾化区下洼镇始终把发展好冬枣产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让沾化冬枣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2021年,全镇冬枣总产量超1.25亿公斤,营业总收入达11.2亿元,枣农人均冬枣纯收入突破2.2万元。

2021年以来,沾化冬枣在党委政府、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机推广人员、技术能手和种植大户的联合努力下,冬枣产量和质量稳居全国之首,产品畅销全国、远销海外。下洼镇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等荣誉称号。

2022年,下洼镇将以创建全省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为契机,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壮大冬枣产业为中心,锚定产业转型增速、村级组织增收、基础设施提质、城乡环境创优和社会事业同兴等“五大工程”,以冬枣产业提质增效助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重点规划建设“一核两轴五区”的产业总体布局。以冬枣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轴和文旅田园观光带为两条乡村振兴区域发展轴,沿国道340推动冬枣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沿秦口河集中展现下洼产业、文化、生态、景观等有机结合的发展特色,以万亩设施引领区、产学研示范区、企业基地创新区、三产融合文旅区和产业基础提升区为五大片区,推广“设施大棚+沾冬2号”的“黄金搭档”,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研发及推广,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培训、旅游于一体的沾化冬枣数字经济产业园,力促下洼镇成为全市党建工作和产业发展相融互动的样板工程、示范标杆。

党建工作与冬枣产业互促相融,夯实产业振兴基础

下洼镇党委紧抓产业发展转型机遇期,积极发挥龙头作用,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行“五统一、一自主”管理模式。党支部的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与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有机结合,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资源优势有效融合,有力推动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

开展党员干部“多对一”包户制度,在宣传合作社发展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同时,深入了解枣农所思所想所盼,均确立了“两委成员带动—群众自愿入社—实现双赢发展”的“作战路线图”,全面激发了广大群众入社主动性及参与产业发展热情。深化拓展党员联户制度,组织1131名党员“亮明身份”,建立党员群众“结对”470个。通过让党员干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把枣农组织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力量。

针对销售渠道不畅难题,下洼镇党委创新推出“党建+政务+邮局(快递)”服务合作模式,在62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基地周边配套冬枣物流点,实现冬枣快递帮办业务全覆盖,群众办事“零跑腿”。设立下洼镇“枣乡情”调解室,村级建立“说事拉理室”,帮助入社社员调处农户矛盾、农商矛盾,有力稳定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

全面推行“党员岗位认领+绩效奖励”的村级干部管理模式,62个村,32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763名在村务农务工无职党员全部认领岗位,分片宣传发动,掀起“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冬枣二次创业热潮。

党建引领多模式驱动,推进冬枣标准化管理

大力度推进冬枣标准化生产,实施减密度、增光照,减产量、增质量,减化肥、增有机肥的“三增三减”工程,推动冬枣产业提质增效。

推广冬枣大棚设施农业,提升冬枣产品质量。继续深化规划布局,围绕下洼生态旅游园,在东平村、平家村、赵山村集中发展2700亩设施大棚,与标准化生产、旅游采摘、新技术应用相结合,构建“三村一区”园村融合发展格局。针对下洼镇东部片区人均耕地面积多、粗放式管理、枣农思想意识落后等现实问题,提出突破东部战略,每亩分别给予3000—10000元的奖励补助用于大棚建设,同时,重点在东部3-5个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经营模式,规划建设集中片区,逐步促进强村带弱村联合发展。

发展冬枣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冬枣产业壮大。以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依托,推广“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实施“五统一、一自主”的管理机制,解决“碎片化”种植问题,提高枣农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产出效益。投入600万元专项补贴资金,重点支持毛一、于三和东下洼等村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运营,通过“村干部主导、党员干部带头、土专家参与、金融资本注入”的抱团发展模式,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功能优势。

强化冬枣人才技能培育,确保冬枣持续发展。与沾化区农业农村局和沾化区总工会联合开展人才培育“千万计划”,积极组织全镇枣农开展技能培训活动,传授新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把农民培训成产业工人,带动冬枣产业人才振兴。

党建引领多维度创新,强化冬枣科技化支撑

聚集枣领域顶尖专家“把脉问诊、建言献策”,集中力量攻克和解决冬枣产业发展中关键性课题。与国内冬枣产业知名专家签订人才引进和产业发展科技合作协议,就冬枣特色小镇、鲜食枣亚周年供应、冬枣标准制定、新成果集成转化、攻关科技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达成协议,不断寻找冬枣产业发展新思路、新方向。

调优冬枣品种,提升冬枣品质,确保质优价高。依托沾化冬枣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按照复纯“沾冬1号”,推广“沾冬2号”,研发沾化冬枣系列新品种的发展思路,与中国枣业学会领军人物刘孟军合作开展冬枣育种试验,新培育3-5个沾化冬枣优系新品种。

培优生产条件,保障冬枣生产,确保冬枣质量。与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王久瑞、二级研究员刘平合作开展省力化栽培示范推广,与陕西师范大学和济南大学合作就冬枣病虫害生物防治开展联合攻关,继续深入实施沃土工程,推行测土配方和深开沟施肥,引导枣农增施土杂肥、有机肥及生物菌肥,切实提高土壤肥力和松散度,提升冬枣品质,全面增强市场竞争力。

推广棉被大棚,做好技术干预,确保适时上市。在曹庙精品示范片区投资450万元,升级改造45亩沾冬2号钢架棉被大棚,通过改善棚体结构,改善冬枣管理及生长结果条件,沾化冬枣预计于今年8月初即可以每斤不低于100元的价格上市销售,实现沾冬2号在中秋节期间走上大众餐桌,起到示范引领、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党建引领多渠道发力,规范冬枣品牌化经营

聚焦冬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工匠精神创品牌、强影响,提升品牌价值,创造市场效益。

培育商业品牌,实施品牌强镇战略。引导各经营主体围绕沾化冬枣品牌注册商标,联合培育特色鲜明、底蕴丰厚、附加值高的市场品牌,力争在更高层次上争创更多的质量品牌和市场名牌,使沾化冬枣品牌具有更高的含金量,逐步实现小农户与大企业跨界融合、小市场与大产业有机衔接。

狠抓品牌保护,扮靓“沾化冬枣”品牌。突出时尚、便捷,更新设计包装,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与省消协以及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开展综合执法活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采青卖青等行为,把冬枣品牌管理好、保护好。

加大宣传推介,让沾化冬枣享誉世界。通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和山东新闻联播、滨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推介下洼镇冬枣产业转型升级成就,展现下洼镇产业发展新形象,让冬枣走出国门,享誉全球。

党建引领多链条延长,推进冬枣产业化发展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保障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壮大文旅产业,让休闲采摘游成为新时尚。瞄准滨州城郊游和周末乡村游市场,以“冬枣+文旅”的方式,设计精品旅游路线,研发特色旅游产品,突出下洼生态旅游园国家4A级景区的内涵品质,继续扩大园区设施栽培面积,加快融入省会旅游经济圈和沿黄旅游经济带。

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发展冬枣系列产品。着力培植产业发展新引擎,推动沾化冬枣加工基地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重点培育枣木雕刻、冬枣酒、冬枣泥、枣芽茶、枣花蜜和冻干脆冬枣等加工产业在数字经济产业园集群,放大规模效应,进一步增加附加值。

招引龙头企业,带动冬枣一二三产齐头并进。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兴办现代化加工企业,引进1-2家推动冬枣产业迅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借助外力建设示范基地、打造品牌、开发系列产品,打造“强一产、优二产、活三产”的特色产业体系。

新闻推荐

滨州市政协委员杨猛:从加强政策支撑等五个方面加大对中小型企业支持力度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青博

市政协委员杨猛带来的提案内容是《建议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杨猛说,中小企业作为最具活力的组织要素,在经济社会...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