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下好产教融合这盘“先手棋” 初宝瑞
滨州“双型”城市建设全面起势,校企合作怎么推进?产教融合如何深化?成为摆在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真融”“真合”,既要有好的政策支持、好的运行机制,也要有好的产业基础、好的职教资源,然而企业的营利性诉求和学校的公益性文化冲突,是校企难以深度合作的根本原因。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相邻的江苏省已经连续10年实现了“大体相当”,目前滨州是“四六开”,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产教融合需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多个主体共同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或“校中厂”“厂中校”,而应探索一条校企之间费用分担、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的深度合作机制,形成学校与企业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利益诉求点和目标结合点。为此,可尝试作如下探索:
一是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制定出台滨州市推进产教融合的行动计划,明晰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的职责和权利,明确企业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成立由市级统筹、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构,定期召开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协同机制,同步规划和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共建产教融合联盟。由“十强”产业协会牵头,带动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等共建产教融合联盟,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理事长负责制”,理事会由学校牵头,以“秘书处”为日常机构,以集团章程为遵循,以特色专业建设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使用为纽带,构建以“决策执行、资源共享、产权改革、考核激励等制度”为支撑的实体化运作机制。同时,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产教对话机制,定期举办校企对接沟通交流会,实现精准对接、精准育人。
三是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推动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处VR(虚拟现实)、CR(影像现实)方向的实训基地,积极构建技能人才梯次培育体系。在运作模式上,可以探索“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使用,产权各自所有”的“四共一各”校企合作产权模式,即不动产由所在单位投资建设,可移动资产谁投资谁所有,维护维修共同商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四是探索产业学院模式。支持在滨高校、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采取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模式共建产业学院,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联合开展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共同培养相关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项目等。产业学院设在校内,由院校控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由校企双方共同派出,采取“送教到企业、办班在车间”的全新办学模式,学校派出优质师资进企业、进车间,企业“能工巧匠”进入学校课堂培养学生技能,双方优势互补、协同配合,共同协商制订教学方案,明确教学标准规范和实施推进路径。
五是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坚持错位发展、差异发展,兼顾公益性、经济性,围绕全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链,培育和打造一批支撑服务“十强”产业的特色专业集群。按照“问产业布局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岗位需求育新人”要求,建立专业评估长效机制,通过专业与滨州产业的契合度、现代学徒制规模、“双师型”教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人才培养质量、本地就业率等方面进行引导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专业分为绿牌专业、黄牌专业和红牌专业,对绿牌专业给予支持鼓励,黄牌专业压缩招生规模,红牌专业逐步停止招生。
六是完善人才共享机制。建立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跟岗实践制度,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职教老师到对口企业一线开展实践锻炼。建立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互派管理干部挂职制度,每年从职业院校和企业互派管理骨干进行锻炼。建立灵活的专业人才引进机制,推动职业院校名师入企,企业大师(劳模)进校。支持职业院校引进行业企业管理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
七是强化激励保障措施。探索建立“基本保障+发展专项+绩效奖励”的财政支持制度,在财政、税收、用地、金融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比如,从教育费附加税中划出专门经费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根据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规模、层次和水平等,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同时,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落实企业参与办学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政策等。比如,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对国有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同级财政采取财政补贴、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适当支持。
(作者单位:市委市政府政研室)
新闻推荐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刘清春通讯员于倩倩报道)12月22日,“寻觅,那一抹蓝——烟台市博物馆馆藏金属胎珐琅器精品展”在滨州...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