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眼”中,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艾芬回应新时报记者:与爱尔“死磕到底”,用证据证明真相
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以患者的身份,成为一场医疗纠纷的主角。 (资料照片)
手术后的艾芬 网络图
●事件回顾
2020年12月31日
艾芬在微博平台发布视频,指自己在接受爱尔眼科的白内障手术后,右眼视网膜脱落,近乎失明。质疑爱尔眼科治疗不当。
2021年1月2日
爱尔眼科医院回应道:对于艾芬女士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的眼病诊治事件,爱尔眼科医院集团高度重视,迅即成立集团调查工作组,并已于2021年1月1日连夜赶赴武汉进行调查。
2021年1月4日
爱尔眼科医院发布关于艾芬女士诊疗过程的核查报告。报告称:经核实,艾芬女士右眼视网膜脱离与本次白内障手术无直接关联。
2020年 12 月31日,供职于武汉市中心医院的“抗疫医生”艾芬在微博平台发布视频,指自己在接受爱尔眼科的白内障手术后,右眼视网膜脱落,近乎失明。爱尔眼科方面随后发表声明回应,称患者右眼视网膜脱离与此次白内障手术无直接关联。
艾芬医生和爱尔眼科各执一词,争论不断升级,引发全网关注。接受新时报记者采访时,艾芬医生表示会继续维权,“用证据证明真相”。
一方发布调查公告一方坚持继续维权
“我会继续维权的,这件事情对我造成的影响很大,不仅工作因此受到了影响,以后还不能干重活儿,孩子都不能抱了。”针对4日上午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发出的公告,艾芬对新时报记者说。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官方微博的通告,主要针对艾芬提出的几点质疑进行了回复:一、晶体手术的必要性。二、视网膜脱落与晶体手术无直接关联。三、白内障换晶体手术前和术后一天,进行了眼底检查。四、白内障照片为艾芬真实照片。
“我们一切回复以官方通告为准。”4日下午,爱尔眼科总部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新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就在爱尔眼科发出通告后的7个小时后,艾芬在微博平台上同样发布了一份简单的声明,称看完爱尔眼科集团的核查报告后,直觉其避重就轻、混淆视听,管理混乱,推卸责任。艾芬称,武汉爱尔眼科副院长王勇曾亲口承认白内障手术前只检查了眼底中央,未检查眼底周边,属于手术前检查不彻底。
艾芬坚定地告诉新时报记者,自己一定会用证据说话,与爱尔“死磕到底”。
5天内双方争论不断升级
2020年12月31日,微博账号“急诊向日葵艾芬”发布了一则视频,视频中艾芬称爱尔眼科医院在诊疗过程中存在不规范问题,造成了自己视网膜没有及时医治,出现不可逆的脱落现象。“虽然我的视网膜已经做了两次修复手术,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已经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而修复的视网膜再次脱落的风险很大,很有可能是眼科的‘常客’。”艾芬说,自己也是一名医生,这次却以患者的身份与人产生了纠纷。
艾芬说,从一个抗疫医生到如今普通的维权病患,她不在意外界的看法,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她,她说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追求真相。
针对艾芬的质疑,自2020年12月31日起,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及爱尔眼科集团三次发公告进行回应。2日下午,记者致电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工作人员表示具体情况不太清楚,需汇报领导后予以回复。艾芬所提供当事副院长王勇的电话一直未能接通。4日下午,记者联系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工作人员表示一切以官方回应为准。
风波中网友观点不一
新时报记者注意到,在艾芬刚刚发布的微博下,网友的评论基本呈两极化态势。
支持她的人不在少数,有网友在微博下留言:“这一次我们帮你说”,“希望艾医生眼疾早日恢复”,“连医生都要遭遇医疗事故,而且是不规范的治疗,更何况是普通人?”……
也有不少网友对艾芬的做法提出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名人也不应带节奏”,“请艾芬医生接受第三方检查鉴定,而不是制造舆论”……
“舆论对我来说不重要,我也不关心那些质疑声,我只是想让更多人了解事情真相。虽然不少人劝我不要再追究了,现在我已经在咨询各方面的人士,会继续坚持维权”,艾芬对新时报记者说。(新时报记者郭梦桐)
●延伸阅读
2021年首个交易日,爱尔眼科市值蒸发275亿元
与知名抗疫医生艾芬发生医疗纠纷的爱尔眼科,股价也被“闪了下腰”。1月4日,上市公司爱尔眼科开盘后股价大幅下挫,一度跌去9.2%报69.54元。截至收盘,该股下跌8.91%报68.22元,成交111.5亿元,市值较前一交易日蒸发约275亿元。
据记者了解,爱尔眼科自创业板2009上市后,2020年成了医药股中的“白马股”之一,去年12月股价一度触及75.5元的历史最高位,市值突破3000亿。但是在上市后,该公司旗下多家医院多起与医疗相关的法律纠纷也被披露。其中以与艾芬发生纠纷的武汉爱尔眼科医院为例,虽然并未披露具体涉事医院,但记者透过天眼查方面的数据了解到,爱尔眼科子公司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2010年起至今就发生了5起与医疗损害相关的纠纷。
在与艾芬医生发生纠纷前,爱尔眼科在2020年12月29日接受投资者调研时,就投资者提问“医疗事故怎么去把控”时,爱尔眼科回复声称“公司医疗质量把控得很好”,“高于国家标准”,“绝大多数医疗纠纷并非医疗事故,纠纷是沟通问题或服务质量引起的”。
作为知名民营医院上市公司,爱尔眼科通过并购和自建模式,公司规模得到迅速扩张,营收也实现持续增长。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爱尔眼科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74%至99.9亿元;净利同比增长36.67%至13.79亿元。经过多年发展,爱尔眼科完成了屈光、视光服务、眼前端和眼后端等项目的业务布局。此次受到质疑的白内障手术为爱尔眼科的第三大业务板块。2019年,爱尔眼科的屈光项目、视光服务项目的营收分别为35.31亿元、19.3亿元,同比增长25.56%、30.67%。白内障项目实现营收17.6亿元,同比增长13.97%。
爱尔眼科的战略目标之一是通过并购、新建医院快速推进医疗网络建设,打造眼健康终身服务体系。爱尔眼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医疗纠纷事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爱尔眼科并购的步伐迈得太快,导致管理跟不上。2009年上市以来,爱尔眼科通过在全国各地新建、投资连锁医院,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大,网点覆盖了全国多个省市,下沉至县。据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以来,爱尔眼科接连宣布收购佛山、清远、东莞、滨州、湖州、太原等地的共14家眼科医院部分股权。2019年上半年,爱尔眼科再次完善分级连锁体系,分别收购或新建了湘潭仁和、普洱爱尔等13家医院及9个门诊部或诊所。截至2020年11月30日,爱尔眼科和并购基金旗下已开业医院达434家,门诊部118家。
而据数据显示,我国眼科疾病门诊患者数量已从2012年的8740万人增加至2016年的1.09亿人,预计2021年将达到1.4亿人。中国大约需要30万眼视光医生才能满足需求。而目前中国合格的眼科医师仅不到4万人,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医药行业投资人士李顼向记者表示,通过不断并购、新设医院,爱尔眼科的规模得到扩张,但在规模得到快速扩张的同时,如何加强旗下医院管理是爱尔眼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综合北京商报、新浪财经、南方都市报)
新闻推荐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李淑霞通讯员臧超报道)2020年12月28日,由山东化学化工学会主办,市科技局、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参与指...
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滨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