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住在田间,两年改良千亩盐碱地 今年水稻亩产930斤,开荒人李庆华直言不容易
李庆华和他平时吃住在田间的大巴车。时值小雪节气,山东省滨州高新区黄河边的一片稻田里,几只野鸭在悠闲地徜徉。蓝天之下,一辆大巴车停在田间,一般人很难想象,它竟然是农场主李庆华的“卧室”。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为了拯救这片荒地,李庆华连续两年吃住在田间,一天劳动12个小时以上。今年,这里的水稻亩产高达930斤,这对开荒人李庆华来说,是最好的馈赠。
两年前,李庆华以每亩200斤小麦的价格流转了滨州高新区小营街道位于黄河边的1345亩荒地。“刚拿到地的时候都快哭了!没有路,高低不平、杂草丛生,到处都是白花花的盐碱。”今年49岁的李庆华直言往事不堪回首。
开荒之初,李庆华用自己大半辈子的积蓄改良这片土地:雇了3台拖拉机除杂草,雇了8台挖掘机整平沟、路、渠、田,买了1250车、约1万立方米牛粪改良土壤,最后又雇了8台大型拖拉机深耕。
一切整理就绪,李庆华又投资200多万元铺设了长达3600米的节水管网,这是把黄河水引来的重要举措。
用黄河水压碱,是李庆华的改良秘诀。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里,他每天要用黄河水浇灌近5个小时。为了节省电费,这项工作往往在凌晨之后进行,所以李庆华无法回家睡觉。这就是为啥虽然城里有房、村里也有房,而他只能住在大巴车上的原因。记者打趣地说他住上了“房车”,他却满脸苦笑:“夏天的时候,车里面热得能孵出小鸡来,我白天都不敢进去,只有晚上才进去睡觉。冬天还好点儿,能用空调取暖。”
今年,李庆华又用上了30吨专门改良盐碱地的肥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李庆华观察测试,如今这里的水土pH值越来越接近正常水平。
去年,李庆华在地里种下了水稻,亩产高达870斤,远超他的想象。今年,他种下了200多亩水稻、500多亩玉米,还在水塘里种上了莲藕。“水稻平均亩产930斤,比去年提高了60斤,这块地正慢慢走出荒地、盐碱地的行列。”2020年11月24日,望着收割完的稻田,李庆华告诉记者。
“我还试着在莲藕池里养了草鱼,没想到很成功,草鱼亩产超1000斤呢。今年的莲藕亩产预计能达4000多斤,批发价两元一斤。”望着这片他日夜操劳的土地,李庆华信心满满地说,pH值正常以后,水稻田里也可以套养螃蟹、龙虾了。
如今,1345亩盐碱地已有1100多亩变成了良田,其余200多亩仍旧种啥啥不长。“吃泡面、住地里,这都不叫难;每天干活12个小时以上,也不叫难。最难的,是这200亩地死活长不出东西,我还要继续开荒。”李庆华说,这是他下一步要攻克的难题。
新闻推荐
□记者李剑桥报道本报滨州讯11月20日,滨州市举行失智老年人防走失服务平台启动暨手环发放仪式。作为山东省失智老年人...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