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黄河情系滨州””沿黄开发里则篇 里则:用“黄河故事”演绎“现代乡韵”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滨州网记者刘志勇田中岳田中岳通讯员侯磊张宝磊

滨州日报 2020-11-18 08:25 大字

里则街道西纸坊村,原本是黄河滩区内普普通通的一个小村庄,近几年来却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迁新村,改旧村,建景区,文化与美景融合,历史与现今相映。小村庄一举成为了国家AA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被评为“山东省精品旅游先进单位”、“中国最佳乡村旅游项目”。

目前,西纸坊已经成为里则街道现代乡村服务业的标志性案例,更是当地促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宝贵经验。借鉴这一经验,里则街道紧紧围绕黄河、小开河、西海等资源优势,不断打造“河、村、人”融合发展的特色生态产业,探索符合里则实际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河——摆渡已成为了历史,艄公的号子仍在传唱。沉淀的文化成了创新发展的基石

曾经的西纸坊村是一个渡口。摇摆渡、当船工、搞河运是村人的重要生计。据村里的老人讲,西纸坊村作为渡口的时间大约有100多年,期间一代代的西纸坊人出了很多船工,西去济南,东去大海。

如今摆渡虽然没有了,但是这份历史却沉淀了下来,村里很多老人仍能喝唱当年的船工号子。

“沉淀下来的历史就是资源。”里则街道党委书记张江涛说:“滨州经历了黄河从桀骜不驯到大河安澜的转折史。丰富的史料记载、处处可寻的历史痕迹,以及治理黄河形成的自然美景和科学利用黄河带来的生活巨变,现如今,对于的黄河三角洲腹地城市滨州来说,这些都是难得的、珍贵的发展富矿。”

滨州市成为沿黄城市要追溯到1855年。当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下游河道自宿迁、淮安方向远赴千里来到了滨州。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数据,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大的改道有26次。滨州经历的是黄河的倒数第二次大改道,满含着惨痛与血泪。据记载,黄河初来,滨州当地有两座县城被整体淹没;仅在1855年到1886年30余年的时间里,在滨州地域内就发生了8次大规模决堤。

自此,河边筑堤坝,近河城镇建围堰,滩区村庄起高台,种地、走亲都要冒险过摆渡……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添了更多的苦难。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科学利用黄河为人民群众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幸福。1972年,滨州黄河大桥建成,使黄河天堑变通途,也为滨州成为国家级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奠定了基石。1998年,全国第一个靠自流远距离输沙灌区小开河灌区建成通水,可灌溉耕地110万亩,并使滨州黄河以北40多万人口告别了饮用沿海苦咸水的历史。2005年,依托小开河等引黄供水体系,滨州“四环五海”全面建成,景观河美景环绕全城,人工湖碧波荡漾……。

“如同当年的摆渡、船工号子,黄河的变迁给滨州留下了很多历史足迹、文化沉淀和生活记忆,这些都是我们西纸坊黄河古村景区坚实的发展基石。”西纸坊景区负责人高士民说:“景区以黄河滩区的田园、湿地、林地等自然风光为基础,挖掘高台古村、黄河渡口、黄河渔业、黄河堤坝、柴烧古窑、乡村磨坊、香油作坊等各方面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充分融合现代康养、休闲元素,逐步打造出了以高台古村景观为核心、以沿黄地域风情为内涵的景区特色。”

西纸坊是里则开发利用黄河文化创新发展的案例之一。据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黄河带来的旅游资源,里则是滨州最丰富的的街道之一。除了黄河滩区,还有小开河和西海,2010年,小开河灌区建设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引黄灌区水利风景区,2017年小开河湿地开发获评国家湿地公园,2018年,西海森林公园开工建设。目前,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围绕黄河、小开河、西海、特色村庄等,里则街道正在积极发展“一廊多园”模式,打造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特色品牌,不断探索符合里则实际的经济发展模式。

村——还是那些高台土屋,但“从苦到甜”变了味儿。淘汰的资源成了百姓创富的宝藏

村里有老人这样说:“黄河汛,汛连汛。”

黄河每年有四个汛期,桃花盛开的季节有桃汛,七月八月份有伏汛,九月十月份有秋汛,冬季有凌汛。七月到十月,伏汛、秋汛相连,合称“伏秋大汛”。

汛期频频,防洪也就成为了滩区群众生命攸关的大事。因此,群众的家都建在几米高的土台之上,这也成了滩区村庄独有的特色。

在过去,这种特色意味着生活多了一份苦涩。

不仅建房工程量大,就连进进出出、搬搬运运都要多花费一份力气。以前没有什么村庄建设规划,村民各建各的房,“房在‘山丘’上,路在‘山谷’中”,每逢下大雨,路就成了河,雨后道路泥泞难行。此外,滩区的村庄都建设在黄河两道堤坝之间,有这两道堤坝阻隔,滩区排水不畅。每逢雨季,田地抗涝能力差,道路容易被淹没,严重影响滩区群众的生产、生活。

现如今,这种特色成为了一种风景。

多年来,随着黄河滩区的不断开发建设,不少村庄迁出了滩区,也有不少村庄经过规划改造建设了新村。黄河大坝之上修了泊油路,滩区村庄也实现了村村通。滩区内的排水体系被改进,防汛撤退路被拓宽升级,此外还修建了沿黄车行道、骑行道。一系列的基础建设给滩区带来了巨变。

滩区群众有了新家、新生活,淘汰下来的老村成为了国内甚至国外建筑设计者、建设者眼中的宝贝。用老村开发精品民宿,他们青睐有加。

上海高谛中心主任后德仟博士曾说,眼下这种别具特色的土坯房越来越少,使用土坯房做精品民宿,一方面可以拯救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和建设技艺,另一方面还能让游客真正回到泥土的芬芳里,而不是做一些假古董,破坏村庄的原生态。

西纸坊黄河古村景区正是按照这种理念,将老村设计建设成了特色民宿,2018年成功入选山东省五星级精品民宿。

现在的西纸坊新村与老村紧密相邻,村民新房与精品民宿对比映衬,给人一种强烈的穿越感。新村村台方正,钢筋水泥护坡,更加安全牢固;房屋红瓦白墙,整齐划一,规格一致;下水道统一埋设在道路之下,道路两侧绿植叠翠;文化休闲、健身娱乐等设施一样不缺。老村经过设计整改,街道、绿化、庭院景观打造的优雅别致,高台土屋大部分改造成了具有浓烈乡土特色的民宿用房,一小部分则原原本本地保留了下来,透露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里则街道的工作人员介绍,景区的建设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集体土地,就近吸收了村民就业,而且还吸引了不少村民回家创业。目前,西纸坊村民10余家农家乐月均收入1万元,2家农家乐获得山东省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称号。随着景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人——迎来送往热情诚信,四邻八乡客变五湖四海人。承传黄河精神成了品牌的核心

在西纸坊精品民宿中采访,碰到了一位中年女管理员,是西纸坊本村人。她见到一行采访人员时流露出的微笑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微笑里没有那种商业性的成分,带着一丝羞涩,非常自然、纯朴。但是她的服务却很熟练、周到,开门、引路、介绍,有条不紊。

景区负责人高士民说:“主人热情、诚信,客人满意、放心。这是我们的服务要求。在工作人员培训中,我们要求服务热情、周到,但刻意保留村民的自然气息,最大限度保留乡土风味。”高士民强调黄河精神给当地人塑造了优良的传统品格。据说西纸坊村是在明朝洪武二年立村的,已拥有650年的历史。期间经历过造纸、摆渡、河运等营生。特别是在历久100余年的摆渡生涯中,因为黄河摆渡风险高,性命攸关,每次载客人渡河都不能有丝毫马虎,日积月累,村人就养成了认真、负责的集体性格,“我尽力,你放心”作为一种潜在意识深深刻印在了村人的心底深处。

特色的景,纯朴的人,让西纸坊景区得到了客人的一致好评。

景区建成后,开业不到一个月就入了选国家旅游局优选旅游项目名录。据景区统计,目前已累计接待各类团体近3000个,吸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CISV亚太年会、北京大学、云南楚雄、甘肃酒泉、青海祁连、广东省足协等国内外领导和专家学者纷沓而至。醉美古韵、棕情端午、民族泼水节、民俗文化节等黄河系列文化主题活动的不断举办,获得了社会各界赞誉,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020年,西纸坊景区又与长青树教育集团达成合作,把亲子、研学、拓展等教育元素融入到了景区中来。新的运营项目一方面立足于景区原有的拓展基地、游乐设施,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和经营动物乐园、渔猎体验、儿童剧场、黄河文化体验区、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体验区、陶瓷文化体验区等寓教于乐的专业区域。

长青树教育集团的董事长王玉平表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她不只是旅游资源,更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他们从课本学习了不少关于黄河的诗歌、文章,了解了很多黄河的历史和相关知识,但是他们缺少与黄河有关的生活化的体验。对于广大成年人以及党员来说,“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更是人生之魂、立身之本,更是爱国主义情怀、党的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因此,西纸坊景区下一步将从“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角度和方向上去开拓景区的发展空间,去铸造品牌的核心内涵。迁新村,改旧村,建景区,文化与美景融合的西纸坊村宛若一颗明珠,镶嵌在九曲黄河之畔。小开河与黄河二路、新220交汇处,远处大水面是西海。(时志军摄影)小开河引黄闸。(时志军摄影)沿黄车行道、骑行道。一系列的基础建设给滩区带来了巨变。傍晚时分,漫步西纸坊景区,如在仙境。

新闻推荐

“渤海红色物业”建设三年行动全面推进

加强业主委员会建设三年行动同步启动,致力打造“齐鲁红色物业”建设滨州样板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任斐通讯员张兵李军帅...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