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举行记者节读者开放日活动 图文数据库上线 老报人老通讯员集体忆青春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任宵郭文璐王健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七个秋天,在鲁北大地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里,《惠民大众》报作为试刊同大家见面了。我们谨向本报广大读者致以亲切的问候!”
——35年前的1985年9月14日,经当时的中共惠民地委决定,《滨州日报》的前身《惠民大众》创刊发行。这是试刊号《致读者》中的亲切话语。
将历年的滨州日报“装订”起来,就是一部跨度为30余年的滨州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史
试刊号上,高梦龄、高锺亭、乍启典、李耕田、董健、王善杰、孙新义等多位作家、艺术家纷纷通过诗歌画作送上祝福。王培栋先生说,《惠民大众》这束百花园中的鲜花,满载全区各级党委重托和三百六十万人民的期望,终于吐蕊展瓣了。它将洒着芳香,载着硕果,走向机鸣的车间、繁闹的商店、波光粼粼的港湾、笑语欢声的田间地头……
转眼35年,参与创刊的第一代报人绝大多数已退休,《惠民大众》也已更名《滨州日报》,然而一脉相承的是,一代又一代滨州日报人始终坚持用优秀的作品去为滨州的改革发展鼓与呼,用一篇篇直抵人心的故事去展现可贵的人间真情,用不知疲倦的奔跑去记录滨州的发展历程。这份报纸扎根泥土,茁壮成长,不断承载历史赋予的新的光荣使命。
自创刊到现在,报纸已经出版了8100多期,从当初的铅字印刷到后来的激光照排,从黑白小报到如今的彩色大报,出版技术飞跃发展,报纸版式不断创新。一页页已经泛黄的报纸里的一个个鲜活的新闻人物和一件件动人的滨州故事,所有这些“装订”成了一部跨度为35年的滨州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史。
48028个版,114614幅图片,422801篇稿件,从1985年创刊到2019年间所有报纸已完成数字化
报纸的保存对温度湿度要求严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气候环境变化,许多珍藏在滨州日报报史馆里的老报纸开始出现破损,不少合订本也在不断“迁移”中成了“孤本”。倘若这些“易碎品”就这样消失,那无疑是巨大的遗憾。2019年,在滨州传媒集团党委的支持下,滨州日报社决定对所有报纸进行数字化处理。
去年底,滨州日报社组建了滨州日报历史数字化项目小组,历时半年时间,对所有报纸进行了整理,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版面扫描和重构处理,搭建起全文检索系统。“报纸版面逐个扫描,然后进行结构化拆分,早年间铅字印刷的,一是清晰度不够,再就是版式比较独特,很多版面摆布不规则,所以识别起来比较费劲,需要一篇篇地校对,可以说是非常费功夫。”一名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表示。
整个项目持续10个月时间,滨州日报图文数据库已于近日正式上线,完成了从创刊到2019年间所有报纸的数字化工作,一共48028个版,114614幅图片,422801篇稿件。数据库以后每年都会将把新的报纸数据源源不断录入。
数据库的版面浏览板块将全部版面陈列出来,可以根据时间、版名、版次等进行检索;全库检索可以通过发布日期实现对每一篇稿件的检索;文章检索可以通过关键词、标题、作者姓名、栏目名、文章来源、版名版次等条件进行筛选;图片检索可以通过图片说明关键词、标题、作者姓名、栏目等进行筛选,此外系统还能进行广告检索等。可以说,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在《滨州日报》发表过的内容均能够检索出来。
图文数据库首次向社会公开展示,老报人老通讯员集体忆青春
11月8日,第21个记者节之际,滨州日报社举办读者开放日活动,首次将滨州日报图文数据库向社会公开展示。到场的老记者、老编辑、老通讯员、老典型代表通过系统搜索到自己在滨州日报上留下的痕迹,当这些尘封的文字和图片重新“上线”,他们不禁感慨万千。
“如今,《滨州日报》已经出了8000多期,这是几代人心血的累积。现在,我脑子里装的还是过去的东西:画版、激光照排、去印刷厂改版,甚至为了查一个创刊号去了省图书馆……”曾任滨州日报社副总编辑的韩克顺说,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升级迭代,从每日四个版到八个版的扩充,从黑白版面到彩色版面的蜕变,他总是以第一视角,见证着这份报纸对这座城市发展的记录和守望。然后,时间就像忽然按下了快进键,曾经印刷在纸上的铅字,如今已被全部收纳进图文数据库中,这种巨大的变化让韩克顺既惊讶又欣喜。“建成了这样先进的数据系统,不仅仅是对报社有益,这对整个滨州的历史资料留存都具有重要意义。”他说。
图文数据库系统大屏幕上,黑白的版面渐渐化为彩色,一张张报纸被定格,又一页页被翻过,如同穿越时光隧道,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过去。看到搜索出了三十多年前自己拍的照片,曾任滨州日报社摄影部主任的李建国调侃说,这些照片有些“老”到自己都不记得了,可数据库却帮你记得一清二楚。虽已退休多年,李建国对这份报纸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他的眼里,这张报纸始终朝气蓬勃,如今又以“图文数据库”这一新媒介继续鲜活跳动着。“这些数据,不是简单的一份资料,见证着滨州这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点滴变化,看到它们再也丢不了了,我们这些老人也就放心了。”李建国说。
来到现场的,除了滨州日报老一辈报人,还有源源不断为报纸提供新闻素材的通讯员们。李健生就是其中一位,他说自己是为滨州日报供稿的作者,也是与日报共成长的忠实读者,深知每个铅字的背后,都凝结着记者编辑的辛勤汗水。他说,1980年代初,他作为一个青年作者,骑着自行车来到报社递上手稿,报社编辑现场逐字逐句修改,教他如何写稿件,这份对待新闻写作的严谨态度让他终生难忘。“在记者节这天,滨州日报给了我很大的惊喜,248篇曾发布过的文学、新闻、摄影作品在图文数据库系统中一搜即出,让记忆中模糊的东西又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李健生将1986年6月14日在《惠民大众》发表的处女作——小说《小星星》版样打印出来,爱不释手地翻看。
2002年7月11日的《滨州日报》,有一篇题为《在平凡中体会高尚》的稿件,报道了一件勇救溺水青年的壮举,因为这篇稿件,许多人知道了做出这一壮举的孙海林。时隔18年,孙海林又一次来到滨州日报,而这次,这份报纸又以崭新面貌给了他一份大大的惊喜。1982年,孙海林来到滨州工作,他或以被采访人物,或以忠实读者的身份目睹了这份凝结着滨州日报人心血的报纸一步步成长壮大。一份老报纸代表着传统,而可视、可听、可互动的集各种媒体手段于一体的滨州网,则刷新着读者对新闻媒介的原有印象。在他看来,像滨州日报、滨州网这种传播正能量、内容鲜活又接地气的新闻平台,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新闻推荐
出台最严采摘禁令,“七个一”工程提质增效 沾化冬枣用品质备战“双十一”
眼下,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吉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仓库内,一派热闹繁忙的场景,工人们穿梭其间,有的分拣,有的装箱,...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