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摘穷帽不罢休 “洋相村”蜕变小康村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张子强通讯员张朋
10月3日,记者走进利国乡吴庙村采访了解到,目前,该村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5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说起现在的富,村里人感叹起过去的穷:吴庙村曾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盐碱地多、光棍子多、要饭的多”的“三多村”。
村子里的巨变,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韩星合和村“两委”20年间“不摘贫困帽子不罢休”的艰苦奋斗。
没有沟、没有路,旱不能浇、涝不能排,一片盐碱场的吴庙村,粮食产量低,饭都吃不饱,群众到处要饭。为了改变落后面貌,韩星合确定先从土地整理上下功夫,首先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从1996年春开始合并生产队,硬生生地用3年时间从一片荒碱厂挖出总长11000米的11条台田沟,基本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条件。随后把水浇条件较好的地块,规划成方田,重新分配到户,鼓励群众种植产量较高的棉花、小麦等作物,当年就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2013年,借助5万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机遇,又对全村土地进行了一次全面治理,闲置撂荒的边角地也都变成了旱涝保收田;并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将200多亩闲置撂荒的边角地进行统一发包,每年光土地承包收入就超过6万元。
解决温饱之后,韩星合一班人又大胆提出,在废弃地上规划建设畜牧养殖小区,把养殖户集中到一块,进行集中养殖。针对村民的疑惑,他带头率先建起村里第一批养殖小区,并鼓励养殖大户中的党员带头,以经纪人的身份,注资入股成立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全村群众作出示范。不出一年,养殖小区内集中养殖户的收益是普通养殖户收益的3倍。村民们争先恐后到小区竞标地块,建成了可容纳35个规模养殖户的现代化肉羊养殖小区。
“现在吴庙村养殖区被评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8年肉羊出栏量达到2.5万只,每户每年可实现纯收入10万元以上,小区内的养殖户每户每年向村集体缴纳土地使用费1500元,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25万元。”韩星合自豪地介绍畜牧小区的成果。
韩星合一直把群众脱贫致富当成村里的头等大事来抓。2016年,依托畜牧养殖小区棚顶资源,与乡党委、政府对接,采取“党支部+基金+自筹企业”的方式,联合全乡28个村,整合资金2020万元,创新实施“上光下养”的模式,在养殖小区棚顶安装光伏板,发展光伏产业,创建了“阳光银行”,建成了年收益可达350万元的全市最大的村级分布式2.5MW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收益覆盖全乡所有贫困户和村集体。到现在吴庙村仅光伏发电收益就达30多万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余万元。
同时,为了破解村集体增收渠道单一问题,根据近年来苗木市场情况,决定采取“党支部+补贴+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发展生态林场项目,建设“绿色银行”,通过粮棉与苗木套种,进一步增加集体和群众的收入。同时成立苗木专业合作社,负责提供管理技术、树木交易服务等。苗木5年后销售,所得收入的90%归农户,10%归村集体。1200亩生态林场每年可为群众增收157万元,为村集体增收17万元。目前该种植模式在全乡得到推广,已发展成了万亩生态林场。
近年村里大力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整治,投资10余万元,对养殖小区进行绿化升级,栽植树木1000棵,衬砌路边沟2400米,修建花池30余座,疏通了道路两侧排水沟,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村积极申请上级资金14万元,建成幸福院;投资70万元建成健身休闲广场,投资10余万元建成文化大院。
村民们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过去的吴庙村是“穷了急、饿了吵,没啥吃了就胡撕咬”。现在村民既有钱挣,又有地方活动,家庭和睦了,邻里关系也好了。
新闻推荐
滨州亚光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延平: 做精做强毛巾主业倾力建设富强滨州
亚光家纺作为一家有着四十年发展历史的老企业,多年来,我们专注于毛巾这个家纺产业中的小品类,尊崇不达目标绝不罢休的刺猬理...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