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四环五海·生态滨州” 搭建起现代城市大框架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郭刚通讯员卢艳
2003年1月,四环五海正式成为滨州城市发展的重大决策开工建设;2003年4月,《四环五海工程水环境评价》通过全国知名专家鉴定评审;2003年5月16日正式动工实施;到2005年10月,“四环五海”工程基本完成。
撤地设市20年来,滨州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城市等称号,而这一系列荣誉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四环五海”这个宏伟蓝图的规划和实施。
城市科学发展,规划务必先行,正是因为城市框架和发展思路的确定,才使得滨州整个城市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从2000年撤地设市开始,滨州就逐步搭建起了“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的城市框架。2002年5月,市委、市政府开始酝酿“四环五海”工程;2002年10月,《城市四环五海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四环五海”工程是滨州市委、市政府为着眼滨州特色、弘扬黄河水文化而构筑的城市大框架。是集蓄水排涝、对外交通、绿色生态、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工程。致力于把滨州建设成为大空间、大绿地、宽水面、宽绿带的水土保持园林型城市。主要包括建设环城公路、环城水系、环城绿化带、环城风景带和新建南、北、西、中四个水库。
“四环五海”全部建成后,仅“五海”水体面积达841.79公顷,市区城市水体面积增长了7倍,达15平方公里,接近占市区规划建设面积的十分之一,居我国北方之最,使滨州成为实实在在的中国北方水城。滨州城区面积达到了176平方公里,是老城区的3.56倍,城市主要水系两岸绿化率达到9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3平方米,建成区城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2%。
在“四环五海”基础上,滨州市又对城市建设规模规划进一步完善,仿制、荟萃36座世界典范桥梁到外环河上,规划了60个居民小区,一区一湖,扩展形成72个湖泊,营造人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意境。同时恢复建设《滨州志》上记载的“八大景点”给城市增添了新的灵气,赋予了无限生机。
“四环五海”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滨州面貌,扩大了城市规模,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滨州城区的生态功能和投资环境,增加了滨州的吸引力、承载力和发展后劲,构建了现代化滨州城市大框架,为全市经济社会超越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滨州西区刚开发时,土地价格每亩不足5万元,还少人问津。随着中海等工程的建设,2010-2011年土地升值到最高每亩200多万元。随着滨州知名度的提高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各种赛事、节会汇集滨州。2003年9月,中海刚刚建成,就举办了全国摩托艇比赛,接下来的“六节两赛”,更让市民享受到了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
“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已成为滨州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滨州市水利部门就“四环五海”工程建设有关水利问题向市政府提交报告。
滨州市《“四环五海”规划方案》通过专家评审。
新闻推荐
在沾化区下河乡现代农业示范园内,34个果蔬种植大棚整齐排列。走进棚内,只见一个个成熟的西瓜躺在绿油油的藤叶中间,非常诱人...
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滨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