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王德荣全家齐上阵,用文艺形式凝聚抗疫正能量 文艺之家战“疫”总动员

大众日报 2020-03-07 09:37 大字

王德荣老人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本报记者 卢昱

本报通讯员 王晓敏 李荣新

“我是非遗传承人,要对得起这个称号和荣誉,关键时候就得出把力啊!”3月6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滨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王德荣一边剪纸一边说。从春节到现在,她手中的剪刀一直没怎么闲着。

今年82岁的王德荣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看电视、读报纸是她日常生活的爱好之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在电视上看到全国各地凝心聚力抗击疫情,支援武汉,她就有了一个想法:把所看、所听、所想的剪出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剪这些剪纸不用费劲。电视、报纸天天讲,看到好的文章和图片就剪下来,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这些事也天天做。”王德荣说,加上心中有样,创作的激情、生活的积累和艺术的积淀,促成了一幅幅抗疫剪纸,“有时候晚上睡觉,白天自己在院子里散步,突发灵感,就赶紧把心中的样子画下来、剪出来。”

纸薄情深,一幅幅剪纸传达着一个个抗疫故事。《战疫》这幅剪纸展现的是公安民警拿着体温枪和病毒作战。“我女儿在公安局上班,从大年初二就上班执勤。公安民警天天加班没有休息,他们单位一名55岁的民警,为了节约一件防护服,每天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突发脑梗累倒在岗位上。公安民警太辛苦啦!”王德荣说,感动经常发生在身边。

在王德荣的作品中,有一幅《不忘初心》,展示着武汉医护人员在党旗前宣誓的场景。“我自己虽然年龄大了,可还有一个入党梦。这次疫情面前,党员真是带头人,冲在前面。我不是党员,但也不能拖后腿。”王德荣说道。看到有很多病人治好出院了,王德荣就剪了病人家属给医护人员送鲜花的场景,表达一下内心的激动与喜悦。

王德荣自幼继承祖传手艺——民间剪纸和针绣。从13岁起就随母赶集,剪花卖花,兼做针绣。从上世纪70年代,王德荣的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美术展,屡屡获奖。为了使剪纸艺术传下去,她不顾年老体弱,往年都会趁寒暑假义务举办剪纸儿童教学班。

王德荣的家庭是一个文艺之家,是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她的丈夫王永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夫妻两个人都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在王德荣的影响带动下,她的孩子们也纷纷加入到剪纸行列中,已先后创作了20余幅战疫题材剪纸作品。她的大儿子王铁谱写、儿媳孔小兰演唱了吕剧《此心安处》,为抗疫人员送上祝福。

“人们说我年纪大了,别累着。可我就是不服老,闲着难受,我很想做这些事儿。”剪纸之余,王德荣还忙里偷闲写了一段抗疫顺口溜:“各位各位听我言,抗击疫情很关键。中央政府很重视,咱们也得照着办。不串门,不逛街,在家好好来把电视看。武汉疫情很重要,全国医生都支援。不怕苦,不怕累,去和疫情来作战。送物资,又送面,各种食品样样全。祝愿广大群众身体好,来和疫情对着干。勤洗手,讲卫生,多开窗子通通风。这些事情都做到,人人健康强如松。我是公民一分子,也为抗疫作贡献。尽尽个人小能力,剪个剪纸来支援。”

对未来,王德荣充满了期许。她说,只要身体允许,疫情结束后,会继续教孩子们剪纸,她还要为医院的廉政文化创作剪纸,表达一下对医护人员的敬意。“听说档案部门要收集有关抗疫资料,我要把抗疫的剪纸无偿捐赠出去……”她说道。

新闻推荐

一线防疫人员的工作:隔离服8小时不离身,一天爬了400多层楼

滨州市滨城区市东街道办事处,有这么一群人,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们主动请缨,身披“白色战甲”,第一时间加入到这场...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