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服务之策\’,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系列评论之四 优化服务,创造滨州“近者悦、远者来”的城市气质 本报评论员
天地形胜,城以盛民,而文明兴焉。
一座城市就是一种梦想,一座城市就是一种文明。
有人说,对于一座城市而言,经济决定地位,文化决定品位,城市发展态势与文化个性互动互生。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演进,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奔腾,作为发展软环境的核心部分,城市的文化气质,以及围绕它生发的公众行为方式、思维模式,愈加凸显为衡量生产力要素吸附和承载能力的标尺,左右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那么,我们滨州,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城市精神引领391万人民实现富强滨州梦?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城市气质加入“双招双引”的争夺战?
一家发源于山东的企业孵化器,在移师浙江乌镇后迅速成为国家级众创平台。春节前后,凤岐茶社的故事因为省委书记的关注直戳山东人痛点。南橘北栀,极端案例折射的是普遍的现实——凤岐茶社在山东难落地,绝非因为浙江传统企业基础更好,更多源于服务意识、服务效能表象背后商业文明的差距,源于文化竞争力的差距。
知耻后勇。连续忝列全省发展增速末席,我们更有理由检省城市文化的短板。作为城市精神的引领者,我们的党员干部更应感受移风易俗的紧迫。诚然,滨州大地曾孕育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恢宏博大,也曾以老渤海、杨柳雪等时代精神引领风气之先。然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当时过境迁,无需对标乌镇,仅仅耳闻目染,我们也必须承认身边诸多悖逆时代发展的风气存在:处理干群关系时鼻孔朝天,履行服务职责时焦眉苦脸,面对百姓所需所盼麻木不仁,无视规则和稀泥、不讲原则讲关系,没占便宜算吃亏、无理也要搅三分……这些积习或无关法律,却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格格不入,更与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干群关系的发展需求南辕北辙。上行下效,风行草偃。当这些习气传染蔓延,也一定会腐蚀城市气质的肌髓。
“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应对鲁国贵族纷争的方略,也成就了汉唐盛世的辉煌。如果把它套用进当下生产力要素的聚合,“双招双引”的竞争,“修文德”无疑是要求我们努力塑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城市气质,为我们的城市升级发展环境的软实力。如果我们暂时还无法修得高大上的洋气、豪气、霸气,那我们不妨用“和气”为我们的城市创造更多温度、更多魅力。
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这种“和气”,应该是不卑不亢、坦诚宽厚的谦和,是自信包容、宠辱不惊的平和,是安居乐业、如沐春风的祥和,更应该是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融合开放,是诚实守信、和衷共济的合作发展,是共建共享、互助互促的和谐共赢。它是对仁义礼智信齐鲁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开放创新合作进取时代潮流的契合。当这种“和气”成就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体贴入微,变现为百姓邻里守望的脉脉温情,呈现为企业龙腾虎跃的欣欣向荣,滨州将向世界展示出更具认同感、归属感的文化气质。悦近来远,也将让滨州更有底气在新的发展浪潮中流击水,向富强滨州的梦想高歌猛进。
因为,我们追求的城市气质,不仅仅是外在的妆容魅力,更是融入滨州人骨血的内在的精神魂魄。它展现的是城市的底蕴,预示的是城市的未来。和为贵,兴滨州。
新闻推荐
“世界上最小的主任是谁?”不少人会开玩笑回答,那便是班主任他们承担着学校最苦的岗位、作为学子们最依赖的老师...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