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径入,从大道出”“一经通,百经毕” ——学习《孙子兵法》的两点体会

滨州日报 2018-06-20 10:15 大字

吴如嵩编者按:

日前,吴如嵩少将参加滨州市首届阅读研讨会,与大家交流了学习《孙子兵法》的两点体会。该文谈到的“从小径入,从大道出”与“一经通,百经毕”的学习方法,是吴老学习《孙子兵法》毕生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研究学习《孙子兵法》的两把金钥匙。今摘登吴老的两点体会,以期给读者带来启迪。

我在大学读的是中国文学专业,1962年毕业分配到海军工作,1963年又调到军事科学院古代兵法研究室。我报到那天,研究室主任李大磊将军问我:“你知道《武经七书》吗?”我迅即回答:“知道,五经是《诗》《书》《易》《礼》《春秋》。”

李主任笑了,说:“不对,是《孙子兵法》《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我一听,傻眼了。于是,我不得不像一个小学生从头学起,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漫长的科研生涯,有苦恼也有喜悦,有教训也有经验,今天,姑且谈两点体会,聊供同志们参考。

从小径入,从大道出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那个探险渔人时有这样一段话:“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我觉得,用这段话来比喻和形容读书做学问颇为贴切。

1939年八九月间,毛主席曾对郭化若说:“要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去读孙子的书,要精滤《孙子兵法》中卓越的战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对战争指导的法则与原理,并以新的内容去充实它。研究孙子,要批判和反对那些曲解孙子思想和贻误中国抗战戎机的思想。首先要深刻地研究孙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哲学思想以及包括孙子以前的兵学思想,然后对《孙子兵法》本身作研究,才能深刻地理解《孙子兵法》。”(《郭化若回忆录》第165页)。

毛主席这些重要论述,我体会至少包括七个要点:一是学习《孙子兵法》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二是要紧紧围绕其战略思想去深入研究;三是要批判继承;四是要反对对《孙子兵法》的误读和曲解;五是要弄清其时代特点,以便正确了解其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六是要把《孙子兵法》放在整个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以便认清其承上启下的历史联系;七是具备了以上各种前提才有条件去正确分析评价《孙子兵法》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要全面、系统地廓清这七个方面的问题,并非易事。比如要认清《孙子兵法》承上启下的历史联系,就是一个大课题。单就“承上”二字而言,就很难破题。所谓“承上”就是探寻《孙子兵法》产生的渊源。今天,我只就这“承上”二字展开分析,因为《孙子兵法》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学术著作,存世之作中,比它更早的中国没有,世界更没有。

两千五百多年前,《孙子兵法》的问世仿佛于无声处爆响一声惊雷,又仿佛于平原旷野,一山飞峙,巍峨宏大。必须看到,《孙子兵法》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典军事学的诞生,并且呈现出早熟形态,但它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的源头活水,渊博而深厚。

要探讨《孙子兵法》的继承关系,必须扩大视野,需要追溯汉字产生以前的炎黄时代。比如,著名的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后世的文献对其战争过程都有记载。

夏、商、西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和《尚书》《古司马法》《军政》《军志》等典籍中诸多的兵学言论无疑是《孙子兵法》产生的活水源泉。还要看到,从哲学的角度考察,《孙子兵法》蕴含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来源于《周易》。

我认为孕育《孙子兵法》的基因是齐文化,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说得更直白一点,《孙子兵法》是在吴国写成并公之于世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就是临沂汉简《孙膑兵法·孙忌问垒》,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这里的“孙氏之道”即孙武、孙膑的一家之学,“明之吴越”,即言“孙氏之道”形成于吴国。在这里有一个关键字“明”,“明,训成也、通也、发也。”所以,“明之吴越,言之于齐”应是表明“孙子之道”形成于吴越,在齐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一经通,百经毕

兵家鼻祖是孙武子,兵经的冠冕就是孙武子所著的《孙子兵法》。前人讲,“一经通,百经毕”。这里的“一经”必须是具有原创意义而又博大精深的经典,诸如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医家的《黄帝内经》等。学习和研究古代兵法只要把《孙子兵法》搞懂了就能一通百通,触类旁通。古代兵书数以千计,对于它们略通可以,甚至略读也可以,而对于《孙子兵法》必须精通。那么,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精通呢?以《孙子兵法》为例,我以为若能读透它的三个层次,或说它的三层包装大概可以称得上是精通了。

《孙子兵法》的三个层次:外衣是文学(修辞韵律),中衣是军事(兵学体系),里衣是哲学(概念范畴和辩证法)。研读过《孙子兵法》的人都会感到,从美学上看,它婀娜多姿;从兵学上看,它博大精深;从哲学上看,它深邃宏阔。我曾在2001年主编过一本小册子叫《孙子兵法解说》,《小引》中写道《孙子兵法》有“五美”:第一,自然成韵的音韵美。第二,遣词造句的修辞美。第三,谋篇布局的结构美。第四,深富思辨的哲理美。第五,博大精深的思维美。

“神解”概念范畴是学习《孙子兵法》的要诀。

古人著书贵简贵隐,因此,要读懂古书,关键在“神解”。学习《孙子兵法》,我以为要下的功夫是“抠字眼”,或说“抠概念”。概念范畴是《孙子兵法》的思维形式,因此对它的概念、范畴,不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历史上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注的大军事家曹操是下过“抠字眼”功夫的。他在《孙子注?序言》中写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曹操这段话至少有三层意思:

第一,在他所看到的东汉以前兵书中,最好的是《孙子兵法》。第二,《孙子兵法》的文义深邃,要细心理会,“不可相诬”。“审计”就是审慎周密的战略策略,“重举”就是慎重的战争行动,“明画深图”就是清晰的作战谋划和深远的战略考虑。在这几方面不可混淆,不可误读,不可曲解。第三,曹操所说的“失其旨要”,意思是说,有些“专家”不懂训诂,不知考辨,不懂军事,竟然也堂而皇之著书“行于世”,为了正本清源,于是乎“故撰为略解焉”。

《孙子兵法》舍事而言理,即言它只论述“形而上”的理,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形而下”的事。换言之,《孙子兵法》是论述战争规律的书,不是具体介绍怎么作战的书。那么,什么是“理”呢?

“理”就是“道”。在《孙子兵法》中既有“道”,也有“理”。“道”即是“理”,“理”也是“道”。那么,让我们来抠抠这个字眼,或许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其文义是有帮助的。

“道”是政治:“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计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形篇》);“齐勇若一,政之道也(《九地篇》)。

“道”是普遍规律:“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地形篇》)。

“道”是特殊规律:“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篇》);“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地形篇》);“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九地篇》)

“道”是胜敌之法:“兵者,诡道也。”(《计篇》);“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用间篇》)

“道”是君将修养:“主孰有道。”(《计篇》);“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地形篇》);

《孙子兵法》论及“理”的地方有三处,都是指的作战治军的特殊规律:

“作之而知动静之理”;(《虚实篇》

“刚柔皆得,地之理也”;(《地形篇》)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九地篇》)

一个“道”字,一个“理”字,涵义如此广泛,这是因为古文一词多义的缘故。“道”在兵法中是最高境界。“上战无与战”、“不战而胜”与“不战而屈人之兵”都是兵家大“道”,基本精神是一样的,都是追求通过政治手段,即伐谋、伐交解决敌我矛盾,都是追求敌人必须屈从于我的意志。“伐谋”、“伐交”其所以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真正依靠的是强大实力。

上面所说“道”与“理”只是分析《孙子兵法》舍事而言理的一个例子。如果我们对其他的“字眼”(概念)也都这样“抠”一番,那是很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孙子兵法》的思维方法是概念的辩证法,诸如形势、主客、虚实、奇正、全破等有上百个概念,细究起来,真会让我们眼花缭乱,不能不从内心由衷地珍视这一国之瑰宝!

那么,是不是读懂了《孙子兵法》这三个层次和概念体系就算是“精通”了呢?准确地说,真正的“精通”还必须“更上一层楼”,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吴如嵩简介:

吴如嵩,1940年出生,贵州省铜仁人。军事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高级顾问,军事科学院原研究员、博导。2001年技术三级(副军、文职少将)。主持和参加编写了《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孙子兵法辞典》《孙子兵法画册》《中国军事通史》等21部著作。全军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军事科学院首届科研重大贡献奖获得者、“全军优秀科研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

新闻推荐

高新区实验学校成“全国国际象棋特色学校”

滨州日报/滨州网高新区讯(通讯员张桂玲张学杰报道)近日,高新区实验学校被中国国际象棋协会评为“2018全国国际象棋特色学校...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