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滨州市法治政府建设“十件大事”
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规划了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滨州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滨州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制定了具体措施。为总结和宣传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的成就,自2016年开始,滨州市建立了法治政府建设“十件大事”公布制度,每年选取上年度法治政府建设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大事向社会公布,通过每年十件大事的评选,总结法治政府建设成效,记录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展现法治政府建设变化,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2017年,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政府这一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纲要》《实施方案》,履职尽责、开拓创新,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法治工作硕果累累。成绩需要及时总结,成果应当全社会共享。今年以来,通过对2017年度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进行汇总和筛选,最终确定了能够代表滨州法治政府建设的“十件大事”,现向社会予以公布。
大事一
创新建立目标管理系统,法治政府建设有了“总抓手”
法治政府建设是一项系统系工程,《纲要》出台后,法治政府建设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具体。为将各项任务牢牢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做到繁而不乱、稳步推进,滨州市创新建立了“滨州市法治政府建设目标管理系统”(简称“目标管理系统”),对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目标化管理、项目化运作,做到五年定规划、年度定目标,以微观手段驱动宏观目标实现。目标管理系统下设年度目标、宣传推介、教育培训、考核督导、情况报告五个子系统,子系统是框架载体,为“常量”;每年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措施,为“变量”,采取“常量+变量”的模式运行。市政府办公室制定出台《滨州市法治政府建设目标管理系统的实施意见》(滨政办字〔2017〕106号),使目标管理系统更加规范、可操作。
2017年,以目标管理系统为载体,开展了依法行政责任书签订、年度工作要点制定等活动,确定目标任务;开展法治政府建设集中宣传月,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滨州日报》发表《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署名文章,营造法治氛围;分级开展法制培训,培训7000余人次,提升人员法治素养;将法治政府建设任务纳入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制定《滨州市法治政府情况报告制度》,准确掌握法治政府建设进程。目标管理系统实施以来,极大推动了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落实。2017年省对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法治建设三项指标(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支持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取得了“好”的等次,其中“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和“支持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位列全省第一名。该系统也得到国家级主流媒体高度评价,法制日报社记者对此进行专题采访,先后两次报道,将这一做法确定为全国首创。2018年4月16日,省政府发布《关于2017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对滨州市建立“法治政府建设目标管理系统”进行了充分肯定。
大事二
完成行政权力清单规范调整,“放管服”改革为经济发展释放“新活力”
2017年,为实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新成效,滨州市制订出台了《滨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实施方案》(滨办发〔2017〕21号),明确“放管服”工作措施,细化任务,压实责任;成立了“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组,对各部门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紧紧围绕“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目标定位,全力保障新旧动能转换,真正实现“放到位、管得住、服务好”。
通过“放管服”改革,全年完成对3829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梳理和合法性审查。分两批对上级取消下放行政权力事项进行衔接落实,共对应取消、调整、增加、承接行政权力事项92项,其中对应取消41项,调整22项,增加12项,承接17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2014年的485项精减为305项,精减了37%;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由63项精减到36项,精减了43%;取消、停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80项,年可减轻企业负担3.2亿元。积极打造政银合作及金融服务新渠道,引导企业通过股权质押登记盘活资产,共办理股权质押登记336件,帮助企业融资141.47亿元。公布了《滨州市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滨州市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滨州市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滨州市涉政务服务事项村(社区)证明材料保留清单》。公布全市第一批29项“零跑腿”事项和210项“只跑一次”事项清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大事三
建立规范政府工作运行规则,职能定位实现“法定化”
制定出台《滨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滨州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工作规则》,规范市政府权力运行,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出台《滨州市人民政府启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工作规定》《滨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办法》,突出和强调市政府重大决策的程序性,加大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力度,确保行政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优化政府部门职能配置、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完成17个政府部门“三定”规定的修订工作。加强事业单位管理,组织开展“僵尸”事业单位集中清理,市、县(区)69个“僵尸”事业单位全部按照规定时间节点完成撤销、整合和规范,其中撤销63个、调整整合6个,收回事业编制380名。被盘活的编制,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倾斜,提升社会管理质量和效率。
大事四
成立行政执法监督机构,行政执法监督“无死角”
制订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和措施。7月,经省编办批复,正式成立滨州市行政执法监督局,增设执法监督科,配齐配强监督人员。11月,召开全市推进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县区和市直部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改革任务。12月,各县区全部成立县级行政执法监督局,实现了“一级政府一个监督部门,一个部门一个监督机构”的监督体制,市县两级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各类行政执法行为全部纳入监督范围。
依托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全面履行监督职能。严格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为844名工作人员颁发行政执法证,清理不合格执法人员187名。抽查市县两级行政执法案卷200余宗,评查结果向执法单位负责人、执法人员“面对面”定向通报,督促改正执法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聘任46名社会人士担任第一批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制定《滨州市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滨州市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滨州市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制度》,在全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强化对行政执法全过程的监管,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大事五
完成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形成综合行政执法“组合拳”
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将原来分散在多个部门的行政执法权统一到一个部门行使,彻底破解“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难题。制订出台《滨州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滨州市市级部门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和《各县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整合执法队伍、减少执法层级、下沉执法力量,综合行政执法合力作用逐步显现。
改革后,市级执法队伍由33支减至26支,其中4支不再承担具体执法职责,3支执法队伍被撤销;县级执法队伍由102支减少至64支,各县区执法队伍均不超过8支;全市92个乡镇(街道)均设立了综合执法办公室,建立了综合执法平台,共向各乡镇(街道)和功能区派驻执法中队99个。“横到边、竖到底、全覆盖”的行政执法网络逐步建立,变单打独斗为合力攻坚,大大提高了行政执法效能。
大事六
建立行政应诉工作新机制,打造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
行政应诉工作一直是滨州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中的难点。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应诉几项重点工作的意见》《滨州市行政应诉工作沟通协调等六项工作制度》,建立行政应诉工作机制,使应诉流程制度化;明确法院、法制办、行政机关三方责任,各司其职,协同配合,使应诉任务明晰化;将行政应诉纳入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每季度考核、排名、通报,使应诉工作责任化。通过强有力的工作措施,行政应诉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省对市年度考核中,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2017年,全年行政应诉开庭案件361起,同比增长101%。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75.6%,较去年增长23.13%,工作人员出庭应诉率达100%。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成为常态,切实改变了以往“告官不见官”的现象。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生效行政裁判全部履行,履行率达100%。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开展行政应诉培训活动104次,有效提升了应诉能力,行政机关负责人不仅能“出庭”更能“发声”,积极参与行政诉讼的意识和水平不断提升。
大事七建立完善规范的政府立法制度,政府立法实现“精准化”
重点对政府立法程序进行细化规范,分析解剖流程,把握重点环节,扩大公众参与度,提高立法质效。制定出台《滨州市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滨州市立法工作流程图》《滨州市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草案委托第三方起草工作规则》《滨州市政府立法听证规则》,对立法程序进行规范。出台《滨州市政府规章新闻发布会制度》,提高政府规章的公众知晓度,发挥政府规章的指引作用,实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目标。
2017年,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滨州经济社发会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制度建设。全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两部,分别为《滨州市城乡规划条例》《滨州市渤海老区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出台政府规章两部,分别为《滨州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滨州市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出台《滨州市煤炭清洁利用和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滨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16件,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制度需要。共清理市政府规范性文件128件,其中继续有效的88件,废止32件,修改8件,有效确保政令畅通。
大事八
健全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全面实现政府信息“五公开”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加强政务公开制度建设,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提高政务公开信息化、集中化水平。建立政务公开工作新机制,将政务公开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制订2017年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实施方案,对全市7个县区、3个市属开发区、58个市直部门进行考核评估,全面实现“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
对关系公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专门制作图解,使公众对政府重大决策能够“一图看懂”。建立涵盖重大决策、放管服改革、财税信息、重大项目与公共资源配置、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民生领域信息、市场服务与监管、建议提案办理、公共监督10个一级栏目、140余个子栏目的重点领域信息专栏,方便公众信息查询与获取。全年通过中国滨州政府网站平台公开各类政府信息118507条,同比增长75%,政务公开服务公众的实效性得到提升。
大事九完成“多证合一”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出成效”
开展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多证合一”、全程电子化注册登记、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名称登记制度等多项改革措施,为企业松绑减负,为创业创新清障搭台。通过商事制度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得到了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带动就业人数显著增加,营商环境持续向好。
全市共有市场主体25.84万户,同比增长11.77%,共有1432户企业申请办理了简易注销登记。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由226项减到33项。将涉及17个部门的31项涉企证照事项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实现“三十一证合一”。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企业注册登记实现“全程网办”。全市企业年报公示率达到97.49%,居全省第2位。累计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信息3.13万条,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信息2807条,同时对160名失信被执行人依法实行了任职限制;积极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建立了企业数据库和执法人员名录库,检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6199户,抽查结果全部录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录入率达到100%。商事制度改革推动了注册制度便利化,市场主体注册时间大幅缩短,资金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大事十
法律顾问实现三级“全覆盖”,党政一体法律顾问作用充分发挥
在市、县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完善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法律顾问制度向基层延伸。截至2017年底,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建立了党政一体法律顾问制度,真正实现了法律顾问制度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加强党政一体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建立法律顾问工作启动、内部工作流程和法律建议采纳反馈“三项机制”,以及法律顾问工作质量定期评判和通报、实绩记录、费用支付、考核、培训等“五项制度”,实现法律顾问履职“全程留痕”。
2017年,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政府法律顾问积极建言献策,针对网约车、强制拆除等热点问题,组织开展法律顾问调研活动,上报调研报告30余篇,形成《法治调研与思考》供领导参阅;参与市政府常务会议议题27次、政府重大合同审查18次、政府立法研究论证9次、重大疑难复议案件审理会议6次(审议案件54件)、开展法治研究3次、其他涉法事务15次,法律顾问参谋智囊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新闻推荐
“做好就业创业转型 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系列报道之四 保障重点群体实现更充分就业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管林忠通讯员李树田刘明亮市政府《关于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保障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下岗职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利益,确...
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滨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