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仁心妙术四十春秋 不忘初心砥励前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40年快速发展巡礼

大众日报 2017-12-11 04:10 大字

△1995年4月,医院被省卫生厅确认为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2月,被山东省卫计委确认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医院成功实施全球首例采用3D打印辅助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在全国医院率先推行系统化整体护理服务△即将竣工的门诊医技病房综合楼人们的记忆,总是在某些特殊的节点上变得更加鲜明而深刻。譬如国家民族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譬如开始一段历程的时刻,登上行业高峰的时间等。而对于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医院来说,跨越时光的长河,登临医学事业的一个个巅峰,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岁月,在纪念创建周年岁月的庆典中,代代医院人曾经为之奋斗的记忆,在某个日子来临的时刻,又变得格外鲜活和富有人文气息。

在滨州,很多人记得40年前一所医院的诞生和创建。40年后,这所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已在岁月的历练中,成为黄河三角洲人生命健康的坚实保障,壮大为在山东业界占有重要位置的医疗力量。

这所立身在一个当时经济并不发达地区的省属医院,虽然建院时间短,但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背景,让它多了一份面对新事物的激情与锐气,参与新发展的高端与大气,融入新改革的淡定与从容。也因此,在新世纪开拓创新的洪流中,它步履稳健,虽资历尚浅但敢于冲锋在前,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40年驻足回望,浩然之气依然长存,艰苦奋斗之风融于血脉,攻坚克难之魄荡漾心间。40年来,这所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不惧艰难,不畏困苦,从初建时当地人眼中的“小医院”走向“共和国最年轻的三甲医院”,又从黄河三角洲人民健康守护者走向山东省七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综合实力进入省内同级医院先进行列,靠的是什么?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意志,是薪火相传的力量!无论是创建岁月、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创新年代,我们都能看到朝气蓬勃、高扬梦想、矢志奋斗的滨医附院人形象:创建时期抛洒汗水的青年医生,八九十年代奋力攀登、全力夯实医疗根基的附院建设者,新世纪为地区医疗事业刻苦攻关、为医疗改革和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区域医疗中心……一所新三甲大院、一个区域医疗中心、一所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文风貌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一个群体在新时代最富跳跃感的记忆。

□葛均辉徐彬孙彩华

又是值得庆祝的季节,位于滨州市黄河二路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迎来了她的40岁生日。

1977年,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前身——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附属医院在这片略显荒凉的土地上扎下根系。“40年的时间,在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作为一所大学的附属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变强,并在新时期的厚土中,愈来愈强。这得益于医院良好的文化传承,归功于老青医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从历史到今天,‘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医院精神一直激励着滨医附院人不断爬坡,不断攀登,从不敢懈怠。”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赵景刚说。

附院精神

足音在与时俱进中日益铿锵

披荆棘,历风雨。1977年,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专家们,响应上级号召来到偏僻的鲁北小镇——北镇创建医院。从此,这片热土,迎来并接纳了一群护卫生命健康的医疗团队。

“1977年10月开诊时,北镇分院附属医院施工还未完成,条件很艰苦,在原气象站平房开诊。十几间平房,内外妇儿等科室都在里面办公。”亲身经历了创建时艰苦条件的心脏内科专家张玉传说。人员少、材料缺、经费紧、条件差等等不利条件,考验着青医的专家和分配至此的年轻医生。

“那时候的滨州,比镇稍大点;我们两个住一间,墙皮裂得张着一个个口子,直往下掉土,经常断电,水龙头在大街上,有时接满一桶水得好几个时辰。由于手术室没有空调,外科大夫上手术台,先得刷手,冬天露在外面的胳膊,一刷就红,凉水也得抢着刷出来,还得用酒精泡5分钟,冬天上手术台,真是冻死人。夏天大夫们穿着厚厚的隔离衣走上手术台也热得受不了。”外科退休返聘的老专家陈茂华说。

客观条件是艰苦的,但主观上没有人觉得苦,反而就像是那安贫乐道的君子,在这片清白的土地上尽情激扬着青春和汗水,为百姓送去健康和温暖。

“每周一次小扫除,每月一次流动红旗。大夫们吃完饭,接上水,打扫每周分好的卫生区,护士擦窗台、桌面,大夫干那些体力重一些的活。院长领着人检查,组织评比。每个人比着干,干得都挺欢,把自己的病房收拾得很干净,从无人抱怨苦和累。”在老专家们的描述中,医院创建者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精神和“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大无畏气魄跃然眼前,自己动手挖地槽、填废坑,家具、设备职工采用肩扛的办法亲自装卸搬运,医疗器械自己动手安装,被服等职工亲手缝制……

爱岗敬业的青医专家带领着一群干劲十足的年轻人,在这所刚开诊的北镇分院扎下了根。他们在悉心诊疗看病的同时,认真教授学生,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老师带学生,到后来就是老人带新人,代代传承,薪传火旺。直至今日,不少老教授退休了甚至一些退休多年了仍然奉献在临床、教学一线。他们良好的医德、师德修养,不惧艰难、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老青医光荣传统,由个体到集体,再由集体到整个医院,在一代代的传承接力中,早已变成永恒不灭的火种,融合在滨州医学院这所大学的文化血脉中,推动和引领着代代滨医附院人为了人民的健康和医院的事业而不懈追求,积极探索,一步步构筑起滨医附院人的发展梦——

1995年4月,医院顺利通过了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审,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三甲医院,鲁北地区唯一的三级甲等医院。至20世纪末,医院逐步成为滨州乃至黄河三角洲区域龙头医院。

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作为滨州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所承担的教学指标均取得优秀成绩。

2008年,医院召开第一次党代会,确立了把医院建成国内知名现代化大型医院的奋斗目标。

2011年,积极适应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战略部署,创新性地提出建设黄河三角洲区域医学中心。

2013年6月,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同年9月,在医院第二次党代会上,确立了再造一个新附院,综合实力达到全省同类医院前列的发展目标。同年1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2015年12月,获批山东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

“滨州是一块特殊的热土。虽然偏居一隅,有诸多不利发展的客观因素,但是,在老青医的优良传统影响下,在学院‘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敬业奉献\’的教风和‘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的学风熏陶下,我院最终形成了‘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医院精神。这种精神在医院发展的40年间,支撑着我们群策群力,渡过一个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滨医附院院长李建民说。

新三甲复审结束后,滨医附院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狠下功夫,在内涵建设和服务能力上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区域服务基础条件,进一步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2015年5月,省发改委立项批复的14.6万平方米的门诊医技病房综合楼全面封顶,目前正进行装饰装修,预计今年年底投入使用,届时就医环境将进一步改善,更好地满足病人需求。而较高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执行力,使滨医附院医疗质量安全与综合管理能力处于全省较高水平,在2011年全省15家大型医院巡查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获得第一名;在2013年第一阶段三级医院评审中获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在2016年全省78家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服务绩效评价中列第11位,在区域内排名第一。

更为关键的是,自2013年开始,医院确立了全力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力争尽快并全面完成“积极建设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的基本目标。2015年12月,山东省卫生计生委确定滨医附院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优良传统深入血脉,润泽时代土壤。40年,一所年轻昂扬的医院,一个勠力同心的医疗团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一次次跨越。

附院品格

画卷在仁心妙术中恢弘铺展

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天才总是受人崇拜,但品格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老青医精神的代代传承,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的特有气质,让滨医附院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了一种不同于其他综合医院的特性;而40年的风雨历程中,又让这所医院,这支队伍,在成长的过程中造就了一种特殊的品格和素养。

“你们老青医出来的,和别的医院不一个风格,晚上业余时间看书、学习,不参加外面的吃吃喝喝……”如今,在很多老百姓心目中,仍是习惯地称医院为“青医”。

不能不说,这个称呼早已成了一种认可、肯定、赞誉。因为,在百姓心中,滨医附院的品格是独特的,是儒雅的。创建之初的老专家如今已退休,仍然风雨无阻来医院上班。他们说,这是他们的医院,他们的家,他们大半生的心血和青春。他们说,如今的娃娃兵成了老人,现在很多的科室主任都是他们自己培养的学生,早已挑起了医院大梁,并也在按照传统培养下一代。

而进入新世纪的滨医附院,人才的培养远不止这一种模式。

对于人才的渴求,在滨医附院,在滨州这个地域,相比其他三甲医院更加迫切。缺少资源优势,高层次的人才不愿来,本院的人才难留住。这些问题在经历了长期的煎熬和思考后,就变成了以自主培养为主的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使高、中、低各个层面的人才都能有自己的位置,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保证了医院的人才储备。

近年来,医院先后出台《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计划》《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支持计划》《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年骨干医师培养计划》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程“五大计划”和针对年轻医师的“春蕾计划”,拨出专项经费全力培养自有人才;并投入1500万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以及优秀博士研究生等。这些措施的出台,使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趋于合理,逐步形成了领军人才、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与青年才俊梯次搭配、优势互补的人才建设格局。

40年建设,如今医院现有职工3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400余人,博士、硕士学位12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23人;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临床“泰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等。

而在健全的人才体系支撑下,医院各项建设硕果累累——

新技术项目层出不穷:在医院“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目标引领下,附院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积极推进无痛诊疗、介入治疗、微创治疗以及第三类医疗技术等新技术新项目的广泛运用,且在区域内,省内均处于领先水平。近几年,ECMO(体外膜肺氧和)、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超低体重新生儿的救治、肠内外营养、3D精准治疗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呼吸与重症监护科、心内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科(NICU)、静脉用药调配科(PIVAS)、临床营养支持中心等专业的诊疗水平已经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而人才和公共科研平台相结合,为科研的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撑。滨医附院临床营养支持中心、代谢研究所、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临床医学实验中心、肿瘤研究中心,让前来参观科研平台的博士们无比兴奋:我们在这里可以搞科研,这里的平台不亚于北上广。

诊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医院坚持医疗工作主体地位,狠抓医疗质量管理,提高诊疗服务水平,2016年总诊疗151.8万余人次,开展手术4.5万余例,出院病人9.2万余人次,床位使用率114.87%,平均住院日8.6天。

教育教学成果引人注目: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作为滨州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所承担的教学指标均取得优秀成绩;自2011年起,由医院承担培训任务的滨医代表队连续6年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荣获华东赛区一、二等奖,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目前,医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精品课程13门。有临床医学、护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医院是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

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成果丰硕: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泰山学者”设岗学科4个、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个、省“十三五”重点学科2个、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2个、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3个,省临床重点专科20个。近3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8项、厅局级科研项目214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1900余篇,SCI收录174篇;出版著作183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1项。

学科建设的卓越成就,让更多的基地落户该院——国家万名护理人才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规培基地、山东省医师变更执业范围培训定点机构、全科医师临床培养基地等。现有24个国家级专业培训基地、2个省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7个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16个市级质控中心,是26个滨州市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这就是一所医院和一个团队历经40年风雨所形成的品格和素养。

附院模式

服务在务实创新中日臻完善

成长,必然伴着艰难与困扰,但对于年轻无畏的灵魂而言,即使有阵痛,负重奔跑和快速超越仍是别无选择!

40年的时光,滨医附院用不断完善创新的优质服务温暖着这方土地,名扬齐鲁,声播全国。

1994年,滨医附院在全国医疗系统率先提出、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2010年“亲情护理完美服务”护理服务获全省“两好一满意”十大品牌。

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凸显,为了从根本上降低患者就医负担,滨医附院积极探索,形成了控制医药费用的“滨医附院模式”——2011年,在全省控制医药费用“三双行动”中成绩斐然,全省现场会在滨医附院召开。省卫生厅领导充分肯定了滨医附院主要经验和做法,并要求在全省学习推广。

2011年,作为卫生部确定的15家重点联系医院之一,医院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在全部46个病区、108个病种、近3000个病例中全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有效提高医疗质量,降低了医疗成本,增加了病人满意度。

2012年3月在原出院病人回访中心工作基础上成立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客户服务部,为患者提供多种就诊预约服务,方便患者就诊。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滨医附院在全省再创新举——成为国内首家在全院系统推广实施ERAS的医疗单位。

2015年5月,医院在全院推行ERAS快速康复治疗理念。通过实施ERAS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应激反应程度,减少限制性治疗措施,加速康复,从而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费用。通过开展ERAS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技术创新,促进了诊疗能力及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舒适的医疗服务。

主动作为的担当,促成上下联动的局面;蹄疾步稳的推进,激起千帆竞发的热潮。滨医附院人,在“仁心妙术”的引领下,在关爱百姓,关爱患者的洪流中精益求精,不断革故鼎新——

2015年8月,全省第一家敞开式的便民服务大厅在滨医附院诞生。医务处、门诊部、护理部、病案室等科室现场办公,当场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服务。“贴近群众”“集约化”的服务,提高了服务效率。

2015年7月,医院在门诊大厅设立院领导特派岗,由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轮流值班,积极主动帮助患者解决困难,认真倾听和收集患者及家属意见和建议,通过整改提高,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为。

而这,也成为滨医附院探索与实施集约化规范化服务管理模式的开端。

探索构建以系统疾病为主体的诊疗模式,并初步形成多学科联合的优势学科团队,保证临床诊疗的连贯性、综合性和患者的诊治,有力地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了区域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推动学科细化及专病团队组建工作,对科室进行学术方向的细化,遴选学术带头人,按专业和学术方向收治病人,提高专业诊疗水平。

……

“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滨医附院要建成区域性疑难危重病诊治中心、急诊急救中心、医学人才培养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医学康复中心、医药研发中心。”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滨医附院人就像一匹矫健的骏马,不断地跨越,跨越!

新闻推荐

明年专升本实行专业内平行志愿, 2018年3月考试,2所驻烟高校共计招生1230人

考试科目为3门,其中2门公共课,1门专业综合课。公共课为各类考生必考科目,1门为英语,1门为计算机在部队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以上奖励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可免试升入本科学校相关专业学习退役士兵专升本实...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