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泥塑:匠人指尖绽放的泥土芬芳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初宝瑞
“河南张,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这首广为流传的童谣里提到的,便是惠民县皂户李镇河南张村。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泥娃娃的传统,每年的“二月二”当地都要举办火把李庙会,村民都要把泥娃娃拿到庙会上进行展销,近百年来从未间断过。
惠民泥塑(又称河南张泥塑)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多取材于传统戏剧、故事、民间传说、各种动植物,品种繁多,造型古朴,色彩艳丽,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惠民泥塑品类繁多,有“牛郎织女”“白蛇传”“梁祝”“武松打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故事,也有莲花上的“坐孩儿”,还有猴、鱼、桃等动植物。目前,河南张村还有8户人家制作泥塑,作品以不倒翁造型居多,品种有单面娃、双面娃、三面葫芦娃,尺寸从10厘米到70厘米不等,造塑夸张,喜庆吉祥,并跟随时代脚步不断创新。
泥娃娃制作既是个手艺活,更是个工夫活。做泥娃娃要用“狗头”淤泥(深埋于地下的大块淤泥,晒干后状如狗头),最好是黄河淤泥。淤泥运到家后先风化一两年再掺入棉絮和面浆使用。泥娃制作有捣泥、制作底座、糊纸、上泥浆、擦粉、上色、开眼十来道工序,仅头发上色就要上9遍。一个泥人身上可画10多种花,至于画什么全由匠人决定,想到啥画啥,没有定规。开眼是最难的一道工序,开好了,泥人“精神焕发”,开坏了则“黯然失色”。
在对这门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上,当地一大批泥塑艺人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如今,河南张村村民张凯是惠民泥塑的非遗传承人,惠民泥塑也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村里泥塑艺人大都已步入老年,还有一些技艺较高的艺人已经离世,年轻人热衷出去打工,都不愿意学做泥塑这种又累又赚钱不多的手艺,这让张凯感到有些无奈。值得庆幸的是,在当地政府积极推动下,现如今,简单质朴的泥娃娃已不仅仅是人们把玩、祈福的道具,更多赋予了民俗文化意味,成为很多城里人赠送亲朋好友的礼品,甚至是收藏品。这无形中也给了张凯莫大的鼓励,“我是泥娃娃的传承人,无论如何,都会坚持做下去。”
一块不起眼的泥巴,经过匠人充满魔力的双手,幻化成一个个艺术品,在指尖上绽放出泥土的芬芳,这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更是手艺人的独具匠心。
新闻推荐
3月11日,在惠民县李庄镇绳网特色产业园一家绳网企业内,工人在加工绳网制品。惠民县李庄镇是我国主要的绳网产业基地,拥有绳...
惠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惠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