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滨州人看到最美的“滨州24小时”

滨州日报 2019-11-12 08:48 大字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山东省委网信办指导、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支持、山东16市网信办联合出品的“山东24小时·地方篇”系列微视频,全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东各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成就,用短视频热情讴歌了可爱的祖国、可爱的家乡。

滨州市委网信办委托滨州日报·滨州网制作《滨州24小时》短视频,以一天为维度、一小时为刻度,从经济、人文、生态等方面,立体化、全景式呈现滨州的发展风貌,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滨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8月22日,滨州日报社视觉部接到任务,并在市政大楼与市委网信办相关负责同志进行了接洽,就短视频制作进行了交流。和短视频的特点一样,这次接洽时间很短——半小时,参会人员少——一共五位同志,内容丰富——会议定下了短视频制作的创作基调,要求以黄河、渤海为主要特色,重点展现各县市区的秀美风光、重点企业、特色民生等,时长控制在3分钟左右,9月14日提供视频样片。

会议结束后,滨州日报社立即成立了以副总编辑李振平为组长的项目小组,并制定了视频制作流程,决定视频素材的搜集整理和脚本制作同时进行,脚本确定后再根据缺少的素材进行拍摄。

脚本的制定首先要确定拍什么、怎么拍、什么时间拍。视觉部利用晚上时间一起讨论拍摄内容,从渤海湾到鹤伴山、从沾化冬枣到阳信牛骨雕、从校车到养老,一晚上我们在一张A4纸上密密麻麻地写下了100多个拍摄点。

几经斟酌,我们最终从原先100多个拍摄点中筛选出50余个作为拍摄对象,根据相同产业、相似画面和内在关联制定了每个小时需要拍摄的脚本。做好了案头工作后,第一时间把脚本传给了省委网信办。等待回复期间,我们筹划着进行下一步的拍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时间应该还来得及。

很快,省委网信办就给出了反馈意见——重做!24小时内,1小时只能展示一个地点的一个事件或风貌。这样的反馈意见彻底打乱了工作节奏。原本预想着反馈意见一定会有修改,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需要全改。

24个场景中,黄河和渤海必须要有,剩下的22个场景如何展示10个县市区、十强产业、民生事业、特色文化,特别是0点至4点用什么画面合适?

李振平带着视觉部的同事们反复讨论,一次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拍摄方案。当省委网信办终审通过脚本的时候,已经是8月底了。离交样片的日期还有10天,视觉部多年来积攒的素材也很丰富,时间应该还来得及。

与专业的视频制作公司不同的是,视觉部还承担着新闻报道任务。8月29日至30日,在惠民县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上,滨州日报·滨州网要对大会进行全程视频直播、对人物进行专访、对活动进行视频报道,这些都需要视觉部记者的参与。整个活动结束后,离交样片的时间只剩下1周了,时间真的不多了。

一周的时间,我们不分黑白,奔波在各县市区,就是想让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看到更美的滨州。那段时间,我们每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白天继续外出拍摄,困了就车里眯一会儿,晚上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打个盹儿,有时候开车等绿灯通行的时候恨不得放倒椅背睡一两分钟。就这样,9月14日前我们交出了样片,在此后的几天里根据省委网信办的要求,对片子多次修改,终于在9月20日定片。

视频于9月24日上午10时在全省上线推广,并向中央级新闻网站、商业网站、知名客户端等平台推送,社会反响很好。仅在滨州网观看量就达到3万余次。很多市民留言表示,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美的滨州,看到了滨州更多更亮眼的的变化。

您看到的这篇稿件只有1400余字,但是您看不到的是3分钟视频作品的背后,我们前后用了20余天,十几次深夜晚归,近千公里跋涉,数百G视频资料整理,50余G视频资料拍摄,16次修改……

新闻推荐

滨州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伟伟通讯员祁俊波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往往是在把握大势、抢抓机遇中形成的。今年以来,市委、...

惠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惠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