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灿烂的历史文化为滨州文旅产业加分赋能 潘钧国
?如今美丽的蒲湖有着丰饶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今年的滨州市“两会”上,市委书记佘春明立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加快滨州发展提出“六问”“八策”,鲜明地表达了新的市领导班子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加快建设“富强滨州”的信心和决心。
笔者作为一名一直在滨州生活,并长期从事过地方史志和新闻宣传工作的退休人员深深为之感奋,特就此前自己一直关注的滨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发表一点意见和建议。
深挖传统文化资源价值,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发展软实力
佘春明同志在市“两会”上指出:“滨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前景可期的城市。”他号召我们,“转变思维方式,深挖传统文化资源价值,准确把握内涵,打造孙子故里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发展软实力。让品牌的力量与我们共成长,为建设‘富强滨州’注入强大文化力量!”这些话,可以说是真正戳到了点子上,非常值得我们深刻领悟和反思。
滨州历史究竟怎样悠久?有哪些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如何深入发掘揭示滨州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打造成独具滨州特色的文化品牌……
为此,笔者建议,今后我们在探讨滨州当地具体历史文化问题时,要实事求是,坚持以做过专题研究的当地专家学者为主、未做过专题研究的外地相关专家学者为辅的基本原则。尊崇和推介当地专家学者,不仅应该成为今后滨州人才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也应是进一步擦亮滨州城市文化品牌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很多人心目中,滨州是山东省的一个新城市,对我们说的滨州是渤海革命老区,印象不是那么深刻。但如果我们把滨州市党政领导机构的历史沿承捋一捋,一直能捋到老渤海区革命根据地,而且始终沿承未断,与著名的“山东革命老区”(鲁中区)临沂市并列为目前山东省16市中仅存的两个革命“老根”城市。当年作为山东解放区三大战略区之一的胶东区的“根”,已经在建国后的行政区划变动中被拆分。
再如,今天的滨州市实验幼儿园,就是从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渤海行署机关托儿所直接沿承发展而来,是我们作为渤海革命老区的强有力见证,也应该是我们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先有皂角(荚)树,后有北镇街”
再探讨一下滨州市城市中心区的历史。且不说远古,只说一下作为滨州市区前身的“北镇”的来历,这就必须提到一个在老北镇代代流传的“先有皂角(荚)树,后有北镇街”的传说。
相传在南北朝末的北齐时候,当时的北镇一带隶属湿沃县,已成为济水(又名大清河)北岸的一个小小的水旱码头。有一年,济水发大汛,湿沃县令来此巡查水情。当他骑马踏上码头上的栈桥时,马突然被栈桥下汹涌的波涛所惊,将他掀进了急流中。危急时刻,跟随他的一位小皂隶(衙役)跃入水中,拼尽全力将县令托至岸边。在岸边百姓的接应下,县令得救了,那位小皂隶却被恶浪卷走。县令获救后,对小皂隶感激涕泠,连连慨叹:“此乃皂隶中之佼也!”为感念小皂隶的救命之恩,取“皂角”与“皂佼”的谐音,他亲手在码头旁边栽下一株皂荚树,寄托感恩之情。后来,皂荚树越长越高,在码头附近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集镇,以其位于济水之北,被称为“北镇”。
唐朝初年,尉迟恭曾奉命来北镇督修玉皇庙,在得知这一感人故事后,特意命属下将营帐扎在此树旁边,并亲自为其培土浇水,还在树下垒一棋台,闲暇时与同僚对弈,后人称此为“将弈台”。如今,这株皂荚树依然植根于滨州这方沃土,根龄已逾千年之久。
应该说,这株古树的标志性意义和历史文化内涵,堪比举世闻名的陕西洪洞老槐树。笔者呼吁加强对此树的保护,并在有效保护的同时,作为滨州市区的重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这株古树可以说是我们滨州这座城市的“始祖树”,环顾全国,能够有幸地保留住这样一株“始祖树”而且附着这样一个动人传说的,能有几个?
这株树不仅是滨州沧桑巨变的见证,是滨州人淳朴善良、忠诚仗义的传统美德的象征,其中蕴含的“忠义”和官民相恤、上下级至诚相护的思想文化内涵,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把这株古皂荚树保护好了,把它的历史文化内涵阐释清楚了,古皂荚树将会成为滨州市区的代表性文化旅游景点。
滨州市区是全国惟一的古四渎之中两渎交汇的地方
或许有人认为,单凭一株古树开发一个景点,形不成点、线、面,会制约着其旅游效益发挥。其实,情况远非如此。因为古皂荚树之南,仅相隔一条黄河旧堤,就是滨州市区已建成的蒲园以及全国仅存的一段济水古河道。
“四渎”是古人对华夏四条独流入海的大川的总称,即: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济(济水)。历代皇帝祭天下名山大川,一般即是祭五岳和四渎。自唐朝起,始称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现今,北渎已不复存在,但济南以及如今的济阳,滨州市惠民县的清河镇、市区前身老北镇,却都是以古时候相对于济水的方位而得名。
由于济水古河道在清咸丰五年被黄河夺占,后来在滨州和蒲台之间,黄河河道又南移,在位于古皂荚树和蒲园之间被腾出的济水古河道,成为目前仅存的“北渎”遗迹。这里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曾是旧滨州和旧蒲台县的界河,同时也是两个州县的“八景”之一,老滨州把这里称为“清河横带”,旧蒲台把这里命名“济水拖蓝”。这段河道也曾是沿海向内陆运盐的重要水上通道,旧蒲台县曾在此设置专门稽查盐务的“蒲关”……
可以说,滨州济水古河道——仅存的北渎遗迹,又是一处滨州独一无二的特色景点,加上依然流经滨州的黄河(西渎),滨州市区成为全国惟一的古四渎之中两渎交汇的地方。
笔者认为,我们要立足滨州的特色,密切结合黄河河道在滨州的变迁,着力做好古济水(北渎)这一特色文章,以此带出有我们自身特色的黄河旅游命题。
比如,黄河自清咸丰五年夺占济水河道以来,在滨州先后淹没了齐东、蒲台两座城池,这两座旧县城在早先曾屹立于古济水两岸数百年,有很多逸闻轶事。再如惠民县的白龙湾,现在是黄河的一处险工,但著名的小白龙传说却是发生在黄河夺占济水河道之前,也是古济水的故事。
蒲湖是世界鲜有的由一座城变为一处湖的地方
蒲湖风景区是一个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景区。这里包含蒲湖、蒲园以及已经被蒲湖所淹没的蒲台古城三大要素,其命名都来源于蒲台旧县名中的“蒲”字。
蒲湖应是世界鲜有的由一座城变为一处湖的地方,这也是我们滨州独有的。它所淹没的蒲台城始建于距今800多年前的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其城垣本为土筑,周三里又一百七十八步,高二丈九尺,护城河深一丈余,阔二丈,内为十字街,外设四关。四门皆有敌楼……另有角楼四座,更铺九座。明朝嘉靖年间增设敌楼十六座,并将南、北两门砌以砖石,万历年间又建“金泽”门楼三间。其后又相继在城顶置雉堞一千一百四十三个,城内置水沟二十八道,并在各门建了瓮城。
这座城在明朝永乐年间,曾因出生于该城西关的唐赛儿举义,被官军铲平西关,因而也是一座独特的“三关城”。唐赛儿起义的背景,又与明朝前期的“燕王扫北”“靖难之役”以及当时的大移民、北京城的修建密不可分,更能充分触发人们怀古探秘的兴趣。
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占济水的河道入海,蒲台县城以北的济水河道一并为黄河所占。然而,济水原来的河床容不下黄河这条世界著名且多泥沙的大河。在蒲台城北这一段,每到汛期,黄河总要泛滥。为防备黄河淹没城池,当时的蒲台人只得在城外又筑起了一圈据称是10华里的环护县城的堤坝。但黄河洪水的泛滥带来的后果却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她屡屡泛滥,并几次“跑”到蒲台城南,致使护城堤外一再淤积抬高,逐渐使护城堤内的地势变得相对低洼,成了一块非常危险的“盆地”。
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随着人们在蒲台城南的道西村北筑成新的堤坝,黄河终于遂了改道去那里的“心愿”,并将蒲台城北的一段济水故道腾了出来。其后,黄河河势虽相对稳定了若干年,但蒲台县城地势相对低洼的局面却已不可逆转。
1938年春,国民党军队炸开河南花园口黄河大堤后,使黄河人为改道,蒲台县城才短暂脱离了被黄河淹没的危险。因此,侵占这里的日伪军,才得以在这里盘踞到1945年。我军解放蒲台县城后,县人民政府并没有入驻城内。
1947年,国民党政府又堵复花园口使黄河复归这里,蒲台县城由于地势危凹,已失去继续经营价值。蒲台县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1956年才被撤销。后鉴于黄河对旧蒲台城一带的威胁日益严重,于1965年开始由政府投资陆续将旧蒲台城厢附近的村庄迁移至北镇黄河堤外重新安置。
1976年8月29日,黄河大汛漫滩,政府组织人力将此地人畜尽数迁出,当夜,洪水冲决蒲台护城堤,瞬间就使这座已有784年历史的古城变成了泽国。6年后,政府决定将这里改建为水库,名为“蒲城水库”。但人们根据其水面浩瀚,又多称其为“湖”,并根据其原名“蒲城”而称“蒲湖”。如今,人们行走在蒲湖的湖堤上,其实是走在一道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护城堤上。
笔者建议,在对古皂角树加强保护的同时,在这一带恢复“将弈台”,规划修建“忠义祠”“济水古道碑”“北渎庙”等,并相应做好景区旅游推介宣传工作,仅一处蒲湖风景区就足以让游客流连半日。
由这里外延,东可去“十里荷塘”(亦可将“济水古道”适当规划东延),南可去观唐赛儿塑像和北镇黄河大桥(当年初建时为黄河上最长的公路桥),以及桥东面浮桥附近的黄河北镇港旧址(1955年10月,曾在此开航了往返于北镇和济南洛口之间的黄河上第一艘客轮“鲁生”号,可载货物45吨、客位142个,还有当时黄河上木帆船合作社的七八十条帆船也常在这里过往)。越过黄河可参观道旭渡口遗址以及这一带的黄河险工风光(这一带的黄河河道是上世纪初从北面的济水古河道南移至此,为古老的黄河最年轻的河道,道旭渡口与滨州市的兴起密切相关,也有故事可讲)。
在这里向西可继续参观黄河大道王险工以及五道口优质稻米产地(百年前黄河凌汛漫溢造成),再往西可延展到邹平台子、码头……参观黄河上有名的梯子坝、被淹没在黄河河道里的齐东古城,进而与邹平的旅游观光有机拼接。
往东则可以参观滨州黄河公铁大桥、打渔张水利枢纽工程以及王旺庄工程遗址)……由此可与东营市的黄河口旅游观光友好对接。
而从蒲湖景区直接向西,既可去参观黄河新桥(即将兴建)以及附近滩区高台村庄、黄河沿岸风光、张肖堂黄河溃决处、滨州黄河大桥(高速路)、滨州秦皇河黄河湿地风光带,从这里再沿黄河向西,则可去惠民白龙湾、魏氏庄园,继续参观惠民县的旅游景点,转向北则可自然延伸至滨州中海风景区,乃至三河湖、滨州杜受田故居……并可与阳信、沾化、无棣以及北海新区的旅游观光相衔接。
如果再综合规划设计建设好沿黄及滩区乡村的特色休闲、观光、度假项目,进一步丰富充实这里的旅游内涵,势必形成以点带面、四面八方辐射的旅游格局!
强化对明朝宣德孙皇后、汉王朱高煦等“国字号”重要历史人物的挖掘,调整充实相关旅游文化内容
利用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拓展当地旅游文化内涵,已是各个地方行之有效并屡屡被模仿、复制的成例。笔者于2006年出版了《大明宣德孙皇后》一书,并在2012年上半年相继在《滨州日报》刊发十二期连载文章《揭密滨州历史上的天字号疑案——明汉王朱高煦,是“反贼”,还是英雄?》,揭示了滨州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明朝宣德帝邹平籍孙皇后和在惠民被“武定”的汉王朱高煦两位“国字号”重量级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以上所介绍的两个历史人物,如今都已鲜为人知,但却是真实地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的重要人物。对此,我们应舍得下气力好好研究一下,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通力协作,在夯实研究成果基础上,积极策划文创产品,强化宣传推广,以文创促旅游,切实把真正彰显滨州历史文化底蕴,独具滨州特色的品牌打出去。
(作者为滨州日报社原编委、高级编辑)
新闻推荐
商报济南消息(记者徐晓阳)6月24日,山东省工信厅官网发布《关于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54.2万吨电解铝产能置换方案的公告》,...
惠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惠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