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把一件好事坚持下来 古稀老人义务理发,为小善四十六年
在惠民县淄角镇大湾社区大湾西村,有这样一位老人,46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好事,义务为群众理发超过8000人次,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什么是助人为乐。
他是一名71岁的普通群众,名字叫孔庆西。
孔庆西老人文化程度不高,没读过《三国志》,也不知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深刻含义,他只知道大事上帮不了别人,就是会理发这个事,不管谁找他理发,他都会很高兴。见到孔庆西时,他正在家中修理理发用的推子,尽管已经71岁了,但老人耳不聋眼不花,看上去精神矍铄,动作干净利落。
孔庆西老人说,他没有学过理发,起初给人理发是年轻时一次偶然的机会。25岁那年,有一天他给行动不便的父亲洗好头,去叫本村老理发师,可是老理发师没有空。头都洗好了,怎么办?老父亲说:“要不你给我理理吧,我又不大出门,不要好,理短了凉快、利落就行。”孔庆西就说:那我试试吧。他把老理发师理发用的刀子借来,学着给父亲剃头,一不小心就划破了父亲的头皮,吓得他不敢理了。父亲鼓励他:“没事,刮破了正常,我们刮胡子还经常刮破呢,头上的伤好得快,你大胆地剃,一回生两回熟,理不了几次就熟练了。”孔庆西费了好大劲儿才给父亲理完发,给父亲剃破了9处,出了一大身汗,但是父亲很高兴,说以后就让他理了,不用再麻烦理发师了。
就这样,给父亲理了两三次发,再加上自己琢磨,他就有了比较熟练的理发手艺。左邻右舍的老人看他理得还可以,就慢慢地请他理发了,一开始是行动不便、不要好的老人,后来是中年人,小孩子,再后来,中老年大妈们也找他理发。湾西村挺大,他家在村西头,村东的叫他理发,他也不会有任何犹豫,马上带上工具,去别人家上门服务。农民工夫稀罕,好天好路的都下地干活、外出打零工,越是下雨、下雪天,越是大夏天中午,越是晚上,找孔庆西理发的人越多,有时候一中午从村西跑到村东,从村北跑到村南,理三四个人。孔庆西正常时间也干农活,中午、晚上、阴天、下雨别人歇着了,他也捞不着歇着,东奔西走给人家理发。时间长了,他兜里天天装着剃头的刀子,随时随地工作,还形成了“职业病”,走着路看见谁头发长了,都忍不住喊人家停下来理理。
孔庆西给人理发不挑人,长期卧床的老人他不嫌脏,不懂事的孩子他不嫌闹腾。就是临终的老人,别的理发师都忌讳不愿接活,他也从不推辞,他有一套专门为临终老人理发的工具,他说,能让老人们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地走,他心里很欣慰。
孔庆西免费理发,迄今已有46年,从没收过一分钱。有的一家好几个人常年让他理发,过意不去给他钱,他说:“庄里庄乡的给啥钱,我又办不了啥大事,就会理个发,就是耽误点工夫,这不算个事儿。”46年来,他给乡亲们理发用坏了10多把理发推子,20多把刀子。一开始买的直把的刀子,一毛八一个,不好用,20世纪八几年的时候,那时候玉米一毛二一斤,小麦两毛六一斤,他卖了麦子偷偷跑到县城百货大楼,花十五块钱买了把双剑牌的刀子,八块钱买了把双剑牌的推子,那时候一个耘锄才二十多块钱,花一个大耘锄的钱买俩不挣钱的玩意儿回来,怕老父亲骂他不过日子,买回来藏着不敢说,后来藏不住了,父亲问他花了多少钱,他怕老头心疼,说不值钱,父亲也没再问,因为老父亲对他帮别人理发的事也很支持。他说,那把刀子最好用,用了很多年,后来买不着了。
干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干一辈子好事,把一件好事坚持下来。孔庆西老人义务理发,这一坚持就是46年,粗略算了下,46年来已为他人义务理发8000多人次。他说如今帮村民理发已成了他的一大爱好,大家的赞誉也是他坚持的动力,只要有人需要,他就会一直理下去,直到眼睛看不清为止。
“我就是会这样一个手艺,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帮左邻右舍解决一些困难,这是很自然的事。”谈起46年来的坚持,孔庆西这样说。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李翠霞
袁淑琦
新闻推荐
滨州日报/滨州网惠民讯(通讯员张双燕吴立平郭雪瑞报道)4月21日,惠民县石庙镇付南社区在全县率先成立了社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
惠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惠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