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强短板弱项,创出“滨州经验” 滨州市乡村振兴展开斑斓画卷(下)农村大众报记者祝超群通讯员张丽崔琦

农村大众报 2021-10-21 15:02 大字

沾化区泊头镇官庄村把破旧院子改造成了休闲纳凉的小广场。博兴县吕艺镇刘二村高标准农田中的玉米,今年受降雨影响较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滨州市在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上全面发力,并围绕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在土地高效利用、集体资源综合开发、农田林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和有益经验。

土地入股联合社

村民转型当股东

今年68岁的博兴县庞家镇邢家村村民邢少春平时在合作社打工,没事的时候就在家里编蒲子辫挣钱。而到了年底,村里统一耕种、管理和收获的土地,还能给他带来一笔可观收入。“地还是我们的,没有流转,就是入股联合社统一管理了。”邢少春说,现在他家既有土地收入,也有打工收入,“每亩地每年能保底分红800元钱,挣的多了就分的多。”

庞家镇辖50个行政村,总人口2.7万,各村常住人口约70%为老人、妇女、儿童。全镇耕地面积5.4万亩,土地分散、农业规模化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属于典型的农业乡镇。2018年开始,庞家镇先后组织4个行政村,742户农民,4500亩土地,59家合作社,建立了以村民土地入股为基本形式的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全镇以村为单位,保持土地原始分配权利,但打散原土地占有状态进行调整。自己愿意种地的农户,全村划出成方连片、自然条件好的地块,让其独立经营。其他农户把土地经营权统一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庞家镇党委组织委员、联合社党支部委员徐国梁说,该种方式在保证地有人种的前提下,从土地上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而且集体土地也可参股收益。入社农户在完全脱离土地束缚的情况下,土地净利润平均达到920元,远超当地约400元/亩的土地流转收益,大大调动了各村农民的入社积极性。目前,全镇50个行政村均自愿成立了村级合作社,全部纳入联合社管理。

“为了系统性提高村级合作社的收益,降低成本,全镇还成立了服务型、创业型的合作社,为其他合作社的耕种收、管理、销售、提升等提供服务。合作社联社还统一注册了‘国庞’商标。”徐国梁说,联合社作为统一的协调平台,为各合作社的生产、服务、托管、销售等提供协调服务,有效利用各个合作社自身的优势资源,通过联社成员内部的农机、加工、收储功能发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并利用其结算系统,控制各个村级合作社的回款和结算。

在最终盈余分配时,联合社提取各村级合作社和商标使用者利润的5%,作为集体商标维护、联合社可持续发展的经费。剩余95%和各种政策性补贴则按股份分配给各村级合作社,然后按入股土地面积分配给村民和集体(集体土地占股),其中村民分配部分的20%要作为集体收益上交,该收益则优先给无地人口发放口粮,并用于困难人口补助等社会福利支出。

滨州市各地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形式,大力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各类组织建设,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群众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有效实现了村民致富和村集体增收。

闲置资源“清零”

经验获得全国推广

如今,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官庄村的小广场上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天天欢声笑语。“以前这一片都是破烂不堪的老房子和破院子,荒草和垃圾一大堆,草都有半人高。”官庄村党支部委员李春华说,经过今年的农村废旧房屋残垣断壁“清零行动”,现在很多废旧院落直接变成了村民休闲玩乐的小花园。不仅如此,不少空闲宅基地上种的白蜡等果蔬苗木也成了村民增收的“致富林”。

由于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导致农村地区常住人口减少,房屋闲置率大增。泊头镇官庄村在沾化区、利津县、滨城区交界处,地处偏远,出入困难,农村房屋闲置率较高。近两年,泊头镇因村制宜,对各村废旧房屋进行“三整一拆”,共拆除废旧房屋68户,210间,整理土地16000余平方米,同时鼓励村庄借助新增土地发展苗木、西瓜等特色产业,村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泊头镇把农村废旧房屋残垣断壁“清零行动”、美丽乡村“三整一拆”综合利用工作作为优化环境、惠及民生的有效载体。2020年以来,共整理出空闲地18.4万平方米。当地各村按照“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林则林、宜园则园”的利用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目前,已经完成小树林栽植5.6万株;整理小菜园、微田园203处;建设健身广场、停车场12处;重点打造的“梦里故乡绿色官庄”美丽乡村样板村,在整理出的空地上建设了英雄人物志“红色长廊”、“好人榜”广场、党建广场、乡村记忆馆等系列打卡地;同时,特意保留了部分原始的土坯房,打造了具有原汁原味乡土文化底蕴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提醒人们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我们同步整合碎片化土地17处192亩,引进愉悦家纺、倍希辰羽绒服等企业共计21家,其中在孟家、姜窑和孙桥3个村,还建成卫星工厂3处,共计可解决2300余名群众的就业问题。”泊头镇副镇长袁利华说,如今,当地在家门口就业的群众越来越多,闲置土地摇身变成了家门口致富的“大舞台”。

为突破薄弱环节,改善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加强美丽乡村建设,2020年滨州市启动农村废旧房屋及残垣断壁“清零行动”。滨州市对农村废旧房屋及残垣断壁拆除空出的土地,按照“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原则,综合开发利用;鼓励各镇(街道)积极探索,创新盘活利用方式,既可以打造活动场所,种植经济林果,进行植树绿化,建设街心花园、小型公园,也可以发展二三产业,建设加工车间、仓储车间、特色民宿等,还可以对接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复垦复耕等方式,实现高效集约利用,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如今,滨州市农村废旧房屋残垣断壁“清零行动”经验获得全国推广。

建设高标准农田

助力农业生产

张继文是博兴县吕艺镇刘二村的种粮大户,他在村里包了50多亩地种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今年夏天水大雨急,可张继文地里的玉米并未受多少影响。“前些年,不管是小麦还是玉米,一亩地也就能产五六百斤,现在上1000斤很轻松。”张继文说,从去年开始,他地里的粮食亩产翻了番。

同一个地块,还是同一个人种,粮食亩产居然能翻番,这多亏了当地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19年之前,全镇已经陆续建了4万亩高标准农田;2019年和2020年,全镇又陆续建了1.8万亩和0.8万亩高标准农田,再加上今年计划完成的1.2万亩,全镇基本可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博兴县吕艺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郑立全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点围绕农田林网、沟渠疏通、灌排设施、智能化设备等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农田的灌排能力和规模化作业水平。

吕艺镇盐碱地多,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当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小麦平均亩产能到600斤就很不错了,有很多地只能产三五百斤。”刘二村党支部书记李新江说,当地的粮食产量低还和水源不足以及沟渠不畅有关,“原先大多都是靠天吃饭,只能引黄河水,可沟渠都是断头沟,要浇地得想方设法从远处引水。”

“原来的路也不行,全是两米多宽的小土路,一到阴天下雨,根本别想进地,眼看着地里的玉米都泡得发芽了也不能收。”张继文说,因为路不好走,当地经常出现农用车翻车事故,不少人受过伤,“我自己都翻过几次车。”

如今在刘二村的农田里,五六米宽的水泥路纵横交错,沟渠首尾相连,林网环环相扣。“原来10亩地得浇3天,现在50亩地1天就能浇完;原来玉米棒和香蕉一样大小,现在和胳膊一样粗。”张继文说,2019年“利奇马”台风过境时,他的地还没有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当时水排不出去,自从当年年底建了高标准农田以后,这两年下再大的雨,地里根本没有积水,连沟里的水都很快排了出去。”

“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作用就是实现旱能浇、涝能排,还能实现土地成方连片,方便机械化作业,实现土地规模化效益。”郑立全说,在博兴县当地,建设高标准农田还有排盐碱的作用,对于提高当地土质十分有效,“水源足了,盐碱没了,普通地里的粮食亩产过千斤很正常。”

滨州靠海,部分地区土地盐碱化问题突出。近年来,滨州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在做法上突出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并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改良土壤同步推进,有效促进了耕地质量全面提升。滨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显著的节水、省地、省肥、省工等效益,全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灌溉成本每亩可节省开支约30%、节约工时至少4个,粮食亩产可增加200-300斤。

截至2020年,滨州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0万亩,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及成效情况综合评价全省第二,为全市粮食产能持续稳定在70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新闻推荐

陈户百人执勤队驻守防汛一线护航群众安全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孙文杰通讯员初兰贞报道)当前,博兴县陈户镇把黄河防汛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以扎实有效的举措保障群众生...

博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