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发机构激发澎湃创新活力 合肥将新建一批“大院大所”合作平台

合肥晚报 2021-08-31 00:30 大字

○哈工大合肥院的智能机器人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在合肥的创新版图中,新型研发机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版块。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院……这些合肥与众多大院大所大学合作共建的创新载体,从建立之初,就拥有一定的“先行先试”和“放开手脚”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使命。多年来,依托这些机构,合肥更多的创新之花结出了产业之果,更多的创新活力被激发释放。

机制改革新型机构搭建成果转化高效通道

“入驻智能院后,公司得到了上百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解决了技术开发资金难题。与此同时,智能院还持续给予我们资源供给、市场对接、创业指导、人才培养等多方位的支持。”安徽合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甄圣超曾在国外留学专攻人工智能领域,归国后,他考察了全国多地,最终与自己的核心创业团队“揣着”技术,一同来到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合工大智能院)创办了安徽合动智能。如今,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伺服驱动器系列产品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厂家多种规格型号的电机上,并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等荣誉。

于2014年启动建设的合工大智能院,是合肥市最早一批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政府给钱、给地、给政策,高校出人才、出成果,智能院的设立与发展是市校共建的结果。”合工大智能院常务副院长张晓安介绍,建设智能院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链接科研与产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科研人员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密切配合问题,成果转化就很难真正落地。”张晓安说,为此,智能院从建立之初,就从顶层设计上开始了新模式的探索,将过去的“一纸合同”契约式合作转变为利益捆绑的共生式合作。

张晓安介绍,过去的产学研合作多是以科研人员自发、零散的横向科研项目为载体,与企业之间以技术开发咨询为纽带,合同结束,合作也就告一段落,导致科研和产业之间衔接不紧密。

而在“共生”模式下,高校里拥有核心技术成果、稳定研发队伍的科研团队,与有接纳新技术能力的企业有效结合,双方共同创办高科技企业。同时,通过股权激励、自设立项目等措施将科研团队与企业发展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如此一来,高校的科研团队就会根据企业的产业需求进行再研发,使产品能够及时迭代更新。企业得到有力及时的技术支持,解决了研发难题,而高校院所沉睡的技术成果被‘激活’。”

多年来,包括智能院在内的合肥各新型研发机构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在成果处置、激励机制、公司运营模式等多个层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同时,持续为科研人员提供产品研发、市场对接等一整套的创业服务,不断加速成果转化,更催生出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截至今年上半年,中科大先研院已累计孵化企业278家;合工大智能院累计培育、孵化企业103家;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连续6年承担合肥市技术改造对标诊断服务工作,累计服务企业79家……

立足本地以研发源头创新带动产业发展

除了基于中科大、合工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本土高校院所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合肥也积极引进众多省外“大院大所”联合共建。距合肥2100公里开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就与合肥“牵手”共建了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哈工大合肥院)。

“2016年,我们诞生了一个想法,让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技术能真正从哈工大‘走出去’,到生产生活一线‘做事情’。”哈工大合肥院院长于振中说,此后,哈工大在很多地方进行了尝试,最终在合肥落地了这家研究院。

“技术不但要‘走出去’,更要能‘落地’,我们与合肥有着良好的相辅相成的发展前景。”于振中说,当年来到合肥后,感受到这里对科技发展的充分重视,更重要的是,由于合肥本身制造业就很发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也是合肥重点发展的产业,因此,来到这里,哈工大能更好地立足合肥本地,进行一系列产业化发展。“经过5年发展,我们都说,当年来对了。研究院能取得现在的发展,与这里的人才、交通、配套、支持和政府的务实作风密不可分。”

5年间,哈工大合肥院聚焦合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研发出能协助甚至代替消防员进入危险区域进行勘测、灭火、救人等作业的消防灭火机器人;能极大地提高户外防疫消杀工作效率,还可有效避免作业人员感染病毒的防疫消杀机器人等一系列应用产品,相关产品在应急管理、消防、医养、工业等多个领域“大显身手”。

围绕机器人核心部件制造、智能感知系统、自动化设备等关键技术,哈工大合肥院集聚各领域专家、科研及产业人才超800人。申报各类知识产权总数达1009项(其中国际专利4项,国内发明专利379项)。同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等)、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下一代机器人研制及产业化)等多项国家、省级重点项目。

基于创新院良好发展,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与合肥经开区共建了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华东产业基地。目前,基地已集聚超30个产业链上下游优质项目,相继布局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能服务等多个产业领域,建立起涵盖核心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软件服务在内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生态,成为合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中的一抹亮色。

立足本地,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制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在全球首次建成了城市尺度灾害监测实验网,实现了对城市重要基础设施进行整体安全监测、预警和快速响应;疫情期间,中科大先研院孵化企业瀚海博兴联合本源量子为抗疫提供交叉科学的武器,共同开发出抗原免疫直检试剂盒等系列产品,相关产品取得欧盟CE认证,并进入商务部出口白名单……瞄准合肥科技创新重点建设领域以及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新型研发机构以研发源头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科研成果涵盖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公共安全、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智能信息等众多领域。

放眼未来将力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达50个

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吴海君介绍,以2012年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为开端,按照“协同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目前,合肥已建成并运行了包括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创新院、清华大学合肥院等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不仅助力实现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化、松散化、单项化向长期化、系统化、实体化转变,在人才培养上也起到了成为支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蓄水池”的关键作用,不断提升着合肥的创新水平。

“我们采取‘双导师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智能制造相关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合肥工大副校长、合工大智能院院长刘志峰介绍,研究生在合工大校区内完成第一学年课程教学后,全部进入企业提出的课题研究工作,学校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能力,企业导师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学校、企业“双导师”制的指导下完成研究生学业,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紧紧围绕智能制造产业的技术需求。“有近500名从这种模式走出的硕士研究生,留在合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汇聚创业资源、深化体制改革、加速成果转化、集聚高端人才……如今,一个个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合肥“化羽成蝶”,让更多创新活力“破土而出”。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项目,未来,合肥将继续深化大院大所合作,聚焦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等工作,推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记者获悉,接下来,合肥将进一步提升中科大先研院、哈工大合肥院、合工大智能院等现有机构效能。同时,将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大院大所来肥发展。其中,将持续推进清华合肥院二期、天津大学合肥院、北外合肥国际学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二期、安大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等加快建设;推动北京师范大学、江苏智能制造研究所等一批合作项目尽快落地,力争合作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达到50个。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畅司晨/文 高博/摄

新闻推荐

地头清水流,田间麦浪涌 博兴县吕艺镇改造7万余亩耕地,灌溉成本省一半

张继文说,今年小麦亩产能达到1100斤以上。“这些麦子用不了几天就能收了,看这长势,亩产能达1100斤以上,比过去增...

博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