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见桥完小 特色课程进校园身边事情进课堂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董锋磊通讯员郭程
“蒹葭苍苍、白鹭为霜……”坐落于博兴县麻大湖畔、小清河旁的博兴县湖滨镇见桥完全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环境优美,历史悠久,周边河湖环绕,物产丰茂,景色宜人,其前身为成立于1927年的西柳公学,服务于周边柳舒、柳王等八个村两万余人。
多年来,在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关注下,学校实施“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科研兴校,以德兴校”治学方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开创“规范+特色”的办学之路,着力开发地方特色教程,始终以乡村文化建设为己任,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立足地方特色课程进校园
博兴县是全国蒲草工艺制品的主要产地、全国草柳编工艺品出口基地,有着“中国草柳编之乡”的美誉。博兴柳编工艺更是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见桥完全小学发挥地域优势,挖掘教育素材,传承传统技艺,保护非遗文化,创新开发“编织”课程,让绳编、草编等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和课堂。
“学校围绕草柳编非遗文化,开发了多本校本课程,开设特色纸绳编织课程,还邀请非遗传承人、草柳编技术人员走进学校,走上讲台,与学生们分享非遗文化魅力。”该校校长郝明倩介绍说。
编织课程的开设,为这份家乡技艺带来了小小“追随者”“爱好者”。学校还积极引导,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社团。截至目前,已成立20余个学生社团,开展相关兴趣活动。郝明倩介绍,编织课程的开展是为贯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学生学习编织的过程就是劳动实践过程,是学会思考、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实践创新、技术运用、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审美情趣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体会到劳动意义,学会感恩,体验生活。
该校以非遗之草柳编为突破口,实践探索劳动教育落地的制度、课程、评价、实效,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劳动辛苦,热爱劳动人民,学会劳动技能。
2019年11月,该校被确定为滨州市非遗文化传承和教学研究基地;同年12月,该校还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二次年会,作了《跨越千年的美丽——“草柳编”传承现代性的校园实现路径》的经验分享。草柳编传统技艺在学校落地开花,渐渐受到关注,并不断完善,结出硕果。
见微知著身边事情进课堂
2019年8月,受台风“利奇马”影响,加之湖滨镇本身地势较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水患灾害,不少村庄、农田多日被水围困。当地党委政府迅速采取果断措施,该校临危受命成为湖滨镇第一个灾民安置点,学校与百余名受灾群众经历了患难与共的一周,最终战胜灾情,群众重返家园。“这是我们无法忘记的一周,也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令人感动的一件大事。老师们觉得有必要将这个事情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学习,体会,感受。”郝明倩说。
为此,该校组织教师编写德育读本《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亲历“利奇马”》,以本地经历台风灾害为起点,讲述台风相关知识,以及受灾之后党委政府果断救援,把见桥完小作为安置点接受灾民、接受捐助、志愿服务等身边的故事,把学生们亲眼看到的事情搬上课本和讲堂,用实际行动启发着每个在这里读书的幼小心灵。
近年来,在湖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学校不断完善办学硬件设施,立足乡村,因地制宜,相继开展了“两园三场四坪”建设。“两园”即菜园和果园,“三场”是指塑胶操场、孔子文化广场、体育运动场,“四坪”即四块草坪。“两园”是师生的“开心农场”,“三场”是师生健身怡情的地方,“四坪”则给师生带来浓浓绿意和无限遐思。“我们想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给学生们带来劳动、审美、身心的愉悦和健康。”郝明倩补充说道。
教育是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基础环节,多年来,见桥完小立足农村,扎根农村,深挖农村,在见证乡村全面发展的同时,用地方特色课程、身边故事,将文化的种子“埋进”学生们的脑海,促进乡村文化教育建设。
新闻推荐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通讯员赵阳付应盼报道)2月22日,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2020年总结表彰暨2021年动员会议召开,并发布了《关于...
博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博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