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故里在博兴 —滨州履痕之二
○郭光栋
孝子董永的故乡就在滨州博兴县,四大民间故事《董永与七仙女》,就发生在这里。
董永,汉代青州千乘(今博兴县)人。家境贫寒,母亲早逝,为奉养父亲,经常出外做工。父亲在家无人陪伴,董永就用小车把父亲推到田间,以便随时照顾。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有这样一幅画像:田间有一大树,树下有一鹿车,车上有盛水用的小罐。一老人坐在车上,左手执鸠杖,右手前伸,似是指点别人劳动,老人上方刻有“永父”二字,标明是董永的父亲。其左为董永,右手执农具,回首望其父,身旁刻有“董永,千乘人也”六字。再往左侧是象征耕耘土地的图像。这幅画像石刻形象地表现了董永勤力劳作以奉养老父的情景。它与文献所载董永“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完全相符。这幅画像石刻成于东汉年间,与董永的生活时代相距不远,其内容是可信的。董父死时,家中没有任何财产。为安葬父亲,董永向当地富户裴翁借了一万钱。当时在借据上注明:“若无力偿还借款,情愿以身相抵,进裴家做奴仆。”
董永葬父后,无力偿债,被迫去裴家为奴。在途中一老槐树下,董永遇到一位年轻美貌女子,自愿嫁给董永。董永遂携妻一起去裴家。裴翁见同来二人,便追问其来历。董永做了解释。裴翁见有机可乘,故意表示不能养活闲人。董永说,妻子会织,可以为东家干活。裴翁又故意刁难说,若你的妻子一旬能织三百匹绢,我可以同时释放你们,否则的话,她还是要离开这里。一般来说,一旬织三百匹绢是不可能的,但董妻却慨然答应了。期满时,董妻如数交出匹绢。因有约在先,裴翁被迫释放了董永夫妇。回家途中,董妻自称是天上玉帝小女儿七仙女,因天帝被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感动,特派她下凡解救其苦难,事已完结,期限也满,要回去交差。言毕,云雾四垂,忽飞而去。后来七仙女下凡送子,此子(董仲舒)长成后思念母亲,并向严君平求卦。先生指点迷津,终于使仲舒见到母亲。仲舒探母亲归来后不久,董永去世。董仲舒后来被上天封为鹤神。
董永祠位于博兴县陈户镇董家村东,建于清,现代补修,祠堂坐北朝南,为六架前檐廊建筑,硬山顶。面阔三间,九米,正中开门。进深五米。墙下部砌青砖,上砌土坯,顶覆灰色小瓦。屋顶正脊、垂脊原有龙、凤、人物、花草等装饰,现多已残。祠堂内墙壁、屋架上有彩绘,现多为泥皮覆盖,露出部分颜色鲜艳,有剥落。2007年,县政府拨款对屋顶进行了重修,现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博兴县湾头村有一棵千年古槐,老槐树处在村子正中间的位置。古树旁边立有“媒仙”和“媒仙古槐”两块石碑,古槐上挂满了信男信女们系上去的红布条,古树南侧的树荫下,有卖特产的摊点。因为树龄比较长,树干部分已经中空。老槐树周围的小店,为了沾上仙气,也纷纷以“古槐某店”命名。现在,村子里面年龄较小的孩子,也对老槐树尊敬有加,不乱折乱采老槐树枝叶。关于老槐树的传说,村民们最认可的版本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据说当年董永和下凡的七仙女的媒妁,就是得到了这棵老槐树的首肯。老槐树前的碑文上写着:“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路经树下,七仙女见其忠厚勤劳,怜其孤苦无依,遂托古槐为媒,结为夫妇。”七仙女与董永同归故里。但此番举动得罪了玉皇大帝,命令雷公霹雳惩罚董永。雷公念其真诚相爱,不忍加害董郎,蓄意雷击古槐以复命。于是,古槐中空。
董永是古代有名的二十四孝之一,他与七仙女的故事,经过历代文学作品的加工渲染,在我国广为流传,近两千年来有口皆碑,经久不衰。董永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孝子,不但群众爱戴,视其为楷模,而且一些文人也在诗词、戏曲中加以歌颂,引为重要的创作素材,为孝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闻推荐
滨州日报/滨州网博兴讯(通讯员殷春华报道)11月18日,入冬以来第一场大雨刚过,博兴县委编办一行来到陈户镇相李村和相孙村贫困...
博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