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光:乡村振兴要解决“动力”和“能力”的问题
王春光: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咨询专家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王春光说,实现乡村振兴,把农民组织起来,需要解决农民参与的动力和组织者的能力问题。
先说农民参与的动力。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由于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弱,除去生产,还要考虑家庭、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医疗等。对于农民而言,他参与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是风险,其次是利益。因此,绝大多数农民不考虑“折腾”,因为他折腾不起。王春光说,要组织起农民,引导农民参与起来,要换位思考,充分把握农民的所思所想。
他分析,广大农民所追求的,不外乎想有相对稳定可持续的体面收入、适宜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以及合法的权益保障。所谓体面收入,指不比外出打工收入低。务农需要资金、技术、组织化以及相应配套的生产性公共服务来保证,才能减少农业风险。适宜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最主要的是教育、医疗卫生、信息、交通以及基础设施等。合法的权益保障,指财产权、所有权、经营权以及生产劳动自主权和选择权,公共事务治理权力等。
关于组织者的能力,王春光认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组织者的能力包括承担风险的能力,融资、技术等产业发展能力,社会保护(服务和保障)能力,社会参与和自治能力,政策信息获得和信息复制的能力等。
在王春光看来,这些能力都是现在农村普遍比较欠缺的。产业发展能力方面,目前乡村存在融资能力弱、技术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农村社会服务能力非常不发达,原来主要靠家庭和邻里来提供,但是现在大量青壮年外出了,剩下的都是老人,他们相互照顾的能力比较弱。社会参与和自治能力方面,村庄普遍存在着治理“行政化”问题。行政化确实有利于政府政策的落实,但是忽视了自治,抑制了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和参与意愿,反过来削弱了他们参与社会特别是村庄自治的能力,由此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政策信息获得能力方面,村庄常住人口年龄偏大,他们获知政策信息的渠道偏少,特别是不会利用网络技术来获知这方面的信息。
王春光“解剖”庞家镇的做法,认为庞家镇有效解决了几个问题:
一是精准服务机制。以精准服务中心为平台,以遍布各村居的精准服务联络员为触角,将乡镇与农村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利用联合社、合作社平台,将农民组织起来,组织者的作用和力量得到了体现。
二是利益分配机制。联合社按照收益进行分配和二次分配,解决的是利益共享的问题,这样农民需要承担的风险很低,不容易产生损失,而且还拓展了增收渠道。
三是品牌机制。农业缺品牌,要把产品变得更有价值才能有更高的价格,农民的受益才能更高。“国庞”将地域的产品、劳务、服务品牌化,这条路子走得很好。
王春光建议,一是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产品检验技术应用和农产品监管目前在基层是严重缺乏的。二是要自觉地发现资源,把资源变成产业。
新闻推荐
党建引领、专业化队伍、精细化服务,滨州推进“全科大网格”建设 群众身边难事“一网打尽”
□本报记者姜斌本报通讯员李乐李荣新张秀华强化“神经末梢”彰显党员担当在滨州市滨城区彭李街道市场监管所党支...
博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