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福镇经济是怎样腾飞的 博兴县兴福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调查

滨州日报 2020-06-18 14:18 大字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大胆创新,催生了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华社记者李锦的“兴福现象”调查被列为新华社1994年重点报道工程。他撰写的稿件《欠发达地区农村改革的新思路》和《兴福镇调查》刊出后引起连锁反应,受到当时各级领导的关注,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兴福现象”一度成为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全国“样板”,其中的丰富经验对发展民营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的启示。

博兴县兴福镇是一个普通的小镇。如今,它已成为鲁西北农村一颗以富庶文明而熠熠生辉的明星。这里人均存款列山东省各乡镇之首,拥有百万元以上资产的个体大户百户以上;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厨房设备生产基地、民间制胶基地、镀锌薄板销售基地。当一些地方面对经济落后的状况坐困愁城,面对发达地区的腾飞望洋兴叹时,兴福人是以怎样的思路、胆略和气魄,从贫穷落后的窘境中脱颖而出,创造出非凡业绩的呢?

一、放手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是兴福镇走向兴盛的最佳选择

兴福镇经济发展历程曲折,最终选择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道路,这是实事求是的选择。

1984年,中国农村改革进入了发展商品经济阶段,兴福镇也随潮赶流,大抓乡镇企业,一年之内办起了30个集体项目。但这些项目就像昙花一现,大都连产品都没有出来,很快就倒闭了。集体企业惨淡经营、每况愈下,一批贫困中的农民却开始躁动起来。兴福镇政府所在地的四个村,历史上就有箍铁壶、修蒸笼、熬胶的传统和技艺。农民们有的搞起家庭作坊,有的挑起担子离开家乡闯市场。到1986年,这里的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悄悄地进入了兴旺时期,出现了厨房设备大户范曰光、王志华、王相云,建筑大户王树银,熬胶大户刘德长,白铁大户李志博等一大批颇具规模的个体私营大户。

一成一败,一正一反。在反思中,兴福镇党委、政府领导坚定了这样一个观念:一穷二白的贫困农村要发展经济,必须经过一个积累资金、培育人才、开拓市场、寻找信息的原始阶段。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由小到大,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发展,才是最佳选择,明智之举。观念一新,价值万金。至此,兴福镇终于选准了自己通向“幸福”的道路。如今,全镇个体私营企业产值占总产值的82%,全镇经济总量以年平均递增57%的速度迅猛增长,93年总产值2.7亿元,利税已达2449万元。

二、乡镇政府要给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保驾引航”

1982年,义和村农民任树茂以每吨4000元的价格把村里积压的几吨水用胶买下来,又以4500元卖出去,净赚了1700元。当时镇上的工作组正在村里打击投击倒把,任树茂理所当然成了批斗的对象,赚得1700元全交出来还不行,还准备以投机倒把罪逮捕。这一下,农民熬胶搞副业的热情被迎头浇上一盆凉水,任树茂也灰溜溜地过了四五年。随着政策的放开,镇领导认识到这件事办错了。错了就改!镇领导再进义和村,宣布给任树茂平反退还了没收的1700元钱,公开向任树茂道歉。镇党委、政府这么做,打消了农民的顾虑,打那,不仅几口熬胶锅又重新点燃起来,而且销售明胶专业户也很快发展起来。

这件事给兴福镇党委政府启发很大:人民自有回天力,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致富热情。乡镇党委政府就应该通过正确决策,正确的政府行为,调动和激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变直接管理经济为顺势引导,宏观调控,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保驾引航”。在具体工作中,他们努力实践着这个观点。

一是“放鸟出笼”。为了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兴福镇党委、政府从思想到行动搞了一系列放开。思想上放开:对做出成绩的农民表彰奖励,披红挂花,让他们当劳模,当干部;政策上放开:连续出台关于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经营上放开:鼓励农民离乡离土,到镇上或外地搞经营办企业;管理上放开:怎么有利于经营就鼓励怎么干;服务上放开:全力以赴帮助个体私营企业解决难题。有一段时间,个别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有对个体私营企业加压、设卡、乱罚乱摊派的问题,影响了发展。镇党委马上赶往县政府反映情况,“一状告了六个局长”。县长立即召集这些局长研究制定整改措施,使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兴福镇党委、政府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同时,也树立了镇党委、政府全新的形象。

二是“筑巢引凤”。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潜在矛盾和制约因素也日益显露出来。一家厨房设备制造个体户费尽口舌说动一家大矿务局签定了购货意向,人家到镇上一看,是家小个体户,当即扬长而去。在哈尔滨召开的一次全国明胶定货会上,到会的460名客商有260名来自兴福。自家人竞相压价,互相倾轧,造成用户反感,使数十家蒙受破产损失,个体私营经济出现了徘徊局面。教训引起兴福镇党委、政府新的思索,作出了新的决策,即:建设镇工业小区,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个体私营大户到工业小区经营。小区内坚持独资、合资、股份、集体各种形式一起上,通过宏观引导,建设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大企业,给小而散的个体小企业形成压力,促使其由自发性、自然性、盲目性向现代化,集约化转变,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这一政策出台后,许多个体经营大户带着资金、技术、设备、销售渠道进入小区。其中带进资金、设备50万元以上的就有34户,当年就有厨房设备总厂、厨房机械厂、厨房制冷厂等几家独资或股份合作制企业投产,实现产值1600万元,利税310万元,很快形成了厨房设备等六大生产销售基地,并带动全镇个体私营企业由分散的家庭作坊逐步转入独资、合资、股份制的现代化企业。

三是“潜龙飞天”。对大户们开放的工业小区建成后,兴福镇的决策者们先后与清华大学、山东工业大学、省五金研究所等10多家科研部门攀亲,投资1000多万元,对厨房设备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增加产量。对熬胶和草柳编业也投入2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使企业的产量和利税大幅度提高。这些技术项目都在工业小区的企业中进行,使工业小区成为几个主要产业的“龙头”,形成个体私营大户撑起工业小区,工业小区带动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带动整个兴福经济巨龙腾飞的格局。

三、立足兴福实际,唱好自己的“地方戏”

经济发展,离不开自己的地方特色。兴福镇的领导认为,传统项目群众熟悉,有基础,占用资金少,挣钱快,劳动力密集,家家户户可以办,容易形成规模,只要搞好了,小项目也可以干出大经济。根据这个思路,他们对这些传统项目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审时度势,向规模化、现代化引导。兴福镇的厨房设备,起点就是过去手工艺人走村串户编制的竹木蒸笼,后来“比着葫芦画瓢”又做铝蒸笼,再后来,技术投资,试制出全国第一台电汽两用蒸箱,接着又搞起电烤箱、冷冻箱等产品。现在兴福镇的厨房设备有12大系列,184个品种,数千种产品,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了500多个办事处和销售点,产品走进中央、国务院办公厅的食堂,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走出国门,销往韩国、新加坡、俄罗斯。兴福镇的另一项支柱产业——黑白铁加工,也是这样干起来的。起初买几张白铁皮,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做水桶,一年下来四五千元到手。如今,黑白铁加工业已辐射到五六个村,年总产值4000多万元。不仅如此,黑白铁加工业还带起了一个相当规模的黑白铁市场,年吞吐量超过300万吨。柳编工艺,过去的产品是农村常用的簸箕、水斗子,如今已发展成为桌椅几案,橱柜箱床数千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兴福镇如今的厨房设备、熬胶、黑白铁加工、建筑、柳编五大支柱产业就是这样由传统项目发展起来的。

四、让市场经济中的能人拜将登台

兴福镇一不靠山,二不傍水。一个穷乡镇能够在几年内迅速崛起,关键还在于有一批率先冒出来的市场经济能人。谈到这一点,镇党委书记张英峰说,市场经济靠人。我们最初选择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道路,做的也是人的文章。用个体经营方法激发个人的动力,培育出一批市场能人,然后发挥能人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形成“一人富,数人跟;一群富,带全村;一业带多业,一村带多村”的连锁带动,最终促进全镇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镇党委、政府大胆启用一大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能人,把经济能人的经济优势变为政治优势,把一人优势变为整体优势,为了把这些经过市场经济风浪摔打的种田人、修笼匠、屠户、拉地排车的培养成新型农村基层干部,他们通过函授、电大、训练班、举办专家讲座、脱产学习、自学考试等形式,组织这些人学经营、学管理学、技术学外贸、学公关、学驾驶。目前,全镇涌现出1000多名懂管理、会经营、懂技术、善公关的企业家和经营行家。

兴福镇党委、政府在启用人才方面,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就用起来。今年初,他们对村级干部调整又有大动作;36个行政村,有一半以上村的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做了变动,为下一步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原载于自1994年8月31日《滨州日报》第一版吴官正到兴福镇福旺村考察兴福镇的厨具产业

新闻推荐

滨州 滨州市一季度新签约立项项目68个 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55.2亿元

4月28日,记者从滨州市获悉,一季度全市共新签约、立项项目68个,计划投资总额280.3亿元;有到位资金的新建、续建项目186个,...

博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博兴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