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 向海图强 侨港镇向“更富更美”蓄势蝶变
本报记者覃鸿图
近日,在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的游客服务中心项目施工现场,工人正忙着装修。这栋两层小楼采用玻璃外饰,透光明亮,宛如一座咖啡屋。小楼楼梯外置,游客随时能登顶望远,一睹侨港风采。
“侨港小而美。”侨港镇党委书记梁锋说出了小镇秉承的理念。40多年前,一批难民从海外归国,在侨港安居乐业。如今,侨港镇发展成为全国四大渔业重镇之一,拥有1300多艘大功率渔船,海产品年交易值达20亿元以上。这里也是热门旅游目的地,“深夜食堂”侨港风情街声名远扬。
去年,自治区印发意见,支持北海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推动北海文旅产品、文旅业态全面升级。在此背景下,如何“面朝大海,向海图强”?侨港镇在“品质北海、魅力北海”建设中找准定位,按照北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全力打造广西最大的海产品集散基地”目标,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巩固渔业基本盘,发展休闲渔业,提档升级文旅产业,逐步形成以海洋、智慧旅游、文化创意等新经济产业为主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让侨港“更富更美”。
渔业转型:冷冻厂变身国际渔市
在侨港码头边上,一座设计现代、形象靓丽的综合体完工在即,预计今年4月试业。“在建的侨港国际渔市,以前是一家冷冻厂。”梁锋介绍,由于业态变化,旧时码头边上的多家冷冻厂停产闲置,渔业转型、渔民转产转业势在必行。
侨港国际渔市是该镇打造广西最大海产品集散基地的示范性重点项目。该项目投入改造资金超9000万元,集海产品交易、电商实体店、特色餐饮、旅游观光为一体。国际渔市的示范引领,将带动其他停产冷库冻厂改造转型海产品交易。
硬件提升只是第一步,侨港镇通过渔民转产线下开海产品实体店、线上带货直播销售海产品的发展模式,打造海产品电商小镇。“我第一次开播,就有很多网友关注。”在侨港国际渔市的电商直播室,主播梁衍宁尝试直播带货海产品。
近期,侨港镇政府已举办多期电商直播培训,共培训归侨眷属、“渔民主播”约150人。“目前正在孵化的电商经营主体有86多家,预计未来3年内,将孵化300家,解决渔民转产转业约2000人,推动侨港镇实现海产品年交易量、年产值翻一番,达到40亿元。”梁锋表示。
文旅升级:打造特色文艺渔村
海洋渔业富了渔民,带旺了侨港镇旅游业。侨港风情街商铺云集、人头攒动,年到访游客超400多万人次。
然而,隔壁的电建村却是另一番“画风”。该村传统产业为虾米加工,素有“虾米第一村”美誉,但缺乏规划、基础设施缺失等原因,是典型的城中村。
“要像打磨艺术品一样,侨港镇不能留一道伤疤。”梁锋说,去年7月,电建村启动改造工程,致力打造“最美文艺渔村”。改造将分期进行,预计投入2400万元,与上海、广东广州有城中村改造经验的设计团队合作,根据村庄现况,抓住重要节点,将时尚元素与当地文化融合。
同时,该镇引导村民或外来投资者,将电建村打造成一个以民宿客栈、虾米精深加工、主题婚纱摄影等产业聚集的特色文艺渔村。
“计划用3—5年,使侨港镇的电建村、亚平村、侨南社区形成300家左右的民宿集群,与侨港风情街业态互补,共同繁荣发展。”梁锋充满信心。
与此同时,侨港镇重新规划其旅游产品,推出半天游、夜游观光路线,并全力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硬件上,该镇建设游客中心、升级改造侨港风情街、建设华侨历史展览馆等;在软件上,挖掘归侨文化、疍家文化、美食文化,释放海洋文旅魅力,培育音乐酒吧为代表的夜经济消费环境,举办沙滩足球赛、沙滩音乐节等活动,让到访侨港的游客有得吃、愿意玩、留得住。
聚力发展:“海上党旗红”先锋带动
打造海产品集散基地、发展高端服务业、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当前,侨港镇正在蝶变。“引领这一切的是‘海上党旗红’党建品牌。”侨港镇工作人员唐昌婕介绍,该镇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党旗红+”新模式,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比如,为加快侨港渔业转型升级及业态拓展,该镇搭建了海产品电商小镇及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两个平台。通过招引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企业入驻,为从事电商业的渔民提供品牌定位、货源组织、营销策划、冷链仓储物流等“无忧开店”服务,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
在此过程中,侨港镇党委将水产协会、海洋集团等海洋产业链条上的19个“两新”党组织,组建成立海洋产业红色联盟,每个联盟成员联系培育15家电商经营主体,并为其提供组团式服务,为发展海产品电商小镇打基础。
同时,侨港镇打出“1234”组合拳,即“一把扫帚扫到底、两套智慧系统支撑、三支执法队伍协同作战、四项制度倒逼习惯养成”措施,用绣花功夫去管理每一条街道、每一户商户,着力打造侨港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镇的新名片。
新闻推荐
访谈录本报记者覃鸿图通讯员陈鑫婷“壮大‘工业树’、繁茂‘产业林’”“突出抓好工业振兴”……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
北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