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蓝血生命”亚太区鲎观测站落户北海

南国早报 2021-01-05 14:03 大字

全球首个亚太区鲎观测站立牌。 工作人员救助中国鲎。 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供图

南国早报北海讯(记者彭庆)近日,记者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专家组亚太区鲎工作组获悉,为进一步改善中国鲎生存环境,促进中国鲎资源保护和种群数量恢复,亚太区鲎观测站网络计划已于2020年12月24日启动,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全球首个亚太区鲎观测站。

有“生物活化石”美誉的鲎(音hòu)是一种古老的海洋蓝血生物,距今已有4亿多年历史,是滨海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度捕捞和鲎栖息地被破坏等多种因素,中国鲎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如今,中国鲎已是自治区重点保护动物。

根据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数据分析显示,广西北部湾海域的中国鲎种群数量在近30年间下降了90%以上,中国鲎的数量逐年锐减,命运岌岌可危。

2019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将中国鲎在IUCN红色名录中的等级从“数据缺乏”更新为“濒危”。同年6月,第四届国际鲎研讨会在北海、钦州举行,会上发布了《全球鲎保护北部湾宣言》,将每一年6月20日定为“国际鲎保育日”,呼吁社会各界联合保护鲎资源。

事实上,如何准确掌握中国鲎的本底数据,一直是保护鲎资源的核心问题。这一话题曾于第四届国际鲎研讨会上被推上讨论桌。

北部湾大学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主任、IUCN鲎专家组鲎亚太区工作组联合主席关杰耀告诉南国早报记者,近些年来,全球各地在中国鲎保护工作中的监测方法不一。由于缺乏统一种群监测方法,导致各地呈现的调研数据并没有可比性,难以为中国鲎的保护起到实际促进作用。

为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专家组决定在亚太区实施“亚太区鲎观测站网络计划”。通过设立观测站,用统一的科学调查方法对中国鲎生活栖息地展开长期调查,了解中国鲎生存现况,服务于当地鲎栖息地的科学管理,提高中国鲎保护效果,并通过数据比对进一步了解亚太区中国鲎生存现状,及时更新中国鲎濒危等级。

“由观测站提供的监测方法,已经经过反复论证,并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得到了诸多同行专家的评定和认可。”据关杰耀介绍,通过定期开展鲎种群本底调查和濒危等级的实时更新,将影响亚太区国家对中国鲎保护政策的制定以及保护力度的提升,进一步改善中国鲎生存环境,促进中国鲎资源保护和种群数量恢复。

为何会将全球首个亚太区鲎观测站落户北海?关杰耀回复称,经近年来对广西北部湾鲎育幼生境调查数据所得,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乃至全球屈指可数的中国鲎最重要的产卵及育幼场所之一。

近年来,随着当地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区域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湿地公园区域内幼鲎逐渐增多。保护好北海中国鲎栖息地,对全球鲎资源的修复价值不言而喻。

记者了解到,观测站已于2020年12月24日在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正式立牌,首轮现场培训工作将于2021年4月开始,并在明年展开第一轮调研监测工作。2022年,工作组将根据上述7家成员单位的具体观测情况,将“亚太区鲎观测站网络计划”推广至东盟国家。

新闻推荐

走私车辆逃亡3年 民警规劝两兄弟自首

本报讯(记者郑芳通讯员田涛)“现在感觉好轻松,再也不用提心吊胆过日子了!”近日,涉嫌走私进境旧汽车6辆,案值273.68万元的黄某...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