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歌手郭奶奶的心声
40年前,在南中国海边陲,7230多名难侨在此安身立命,依海而生。40年后,欣欣向荣的这里成了他们不舍不弃的安乐港湾。
命悬一线归乡路
“祖国恩情千年记,如果没有强大的祖国,我们都不知会葬身何处。”7月25日,银海区侨港镇,记者再次“邂逅”北海咸水歌传承人郭亚十。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说到祖国对“难侨”的恩惠,感慨万千。
“那时候,真是命悬一线。一家大小9人,就挤缩在一张木船仔上,在茫茫大海中漂泊,不知哪里才是归宿。”老人口中的“那时候”,指的是1978年3月下旬的一个夜晚。
40年前,郭亚十与家人定居在越南婆湾海边。一夜间,突如其来的变迁让她一家变成了“难民”,走上了艰辛的归国路。
“那一天早上,村里突然忙乱起来,哭喊声不断。我发现同村好多人都在忙着收拾行李。到了晚上,在丈夫吆喊声中,我身背手拖带着7个小孩,一家人挤进破旧的小艇,在慌乱中离开了那个在越南的家。”郭亚十清楚记得:这一天是1978年3月27日。
40多年的岁月虽让老人回忆褪色,但“走难”这一天她永远不会忘记。在海上颠簸漂泊了三天三夜后,郭亚十一家9口人与成千上万的“难侨”一道,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居地——广西北海。
感受党恩祖国情
“刚回国时,身无长物,我们被临时安置在‘芒街’(地角内港)。虽然暂时未能安居,但三日两头都有接侨小组人员过来问候,递茶送水,救济米面油肉,让流离失所的我们终于有了依靠。”郭亚十对归国初期的温馨场景,可谓感佩铭心。
“那些年越南战乱,老百姓最怕的就是空袭,天天担惊受怕,今日不知明日事。回到祖国马上过上安定的日子,常常做梦都想笑。”老人说,刚返回北海时的一年半载,日子虽然清贫,但总算躲过了异国多年战火的纷扰,有了平安的新生活,大家都感觉到幸福日子开始了。
“回国后不久,华侨渔业公社成立,我们一家就安置在这里。老头(丈夫)分配到渔业公司出海捕捞,我就在家缝衫补帆,摇艇载客,做些女红手工,共同拉扯大7个子女,虽然当时的生活还不富裕,但最起码有了安定的归宿,解决了温饱,有了值得期待的明天,一家大小倒也其乐融融。”
郭亚十告诉记者,离开越南那年她30岁,有4子3女7个小孩。如今子女们个个成家立业,当年的一家9口人变成了今天的40多人。这一切,都是祖国给予我们的。所以,我常常教育自己的子孙:没有祖国,我们什么都不是。做人,就要常怀感念之心。因为“在我们落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尽心尽力地帮我们渡过了难关,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幸福日子万年长
“当年,这还是一片荒滩乱草,40年的沧桑变化,有时候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老人说,如今的侨港镇,已成为国内外有名的海鲜渔获交易场,侨民风情、疍家民俗也变成了北海旅游的金字招牌。最主要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侨民侨眷、昔日疍民也从发展中收获了更多的实惠,生活富足、安宁。
“没有异国的苦难经历,就很难体会到我们归侨侨眷今日的扬眉吐气。”从郭亚十零碎的回忆中记者了解到,生活安定下来后,凭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老人的儿女们铆足劲,经过历年打拼,大儿子入股建起了自己的制冰厂,二儿子经营着自己的渔具公司,各自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孙辈们个个听话肯学肯干,家里的经济条件宽裕了,从简陋的安置房搬进了自建的宽敞楼房,让曾经的憧憬变成了现实。
“不怕家穷,就怕国乱。”老人对此深有体会。和众多老年侨民一样,郭亚十一生经历了战乱、走难、贫穷、富裕,知道和平的珍贵。每当和家人团聚时,老人常常唠叨,告诫孙辈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多亏了祖国的强盛和政府历年的惠民惠侨好政策。”
雨露滋润禾苗壮,阳光普照暖神州。如今的北海市侨港镇,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侨民们的生活有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年过古稀的郭亚十也经常开开心心地和一帮老姐妹叹叹咸水歌,颂唱祖国的伟大强盛,颂唱自己的美好生活。
新闻推荐
王乃学在涠洲岛旅游区调研综合改革时强调 将涠洲岛打造成国际一流休闲度假生态海岛 蔡锦军一同参加调研
王乃学、蔡锦军在涠洲岛调研旅游规划工作开展情况。本报记者李君光摄本报讯(记者廖思宇)7月30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