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花雀被“吃”成大熊猫的反思成
在北海的两处观鸟点,能看到近3年来没有观测记录到的黄胸鹀,说明北海的自然环境质量在变优,也体现了相关部门的护鸟行动成效。但是,仅有此还不够,禾花雀的际遇或许给我们提个醒,爱护自然,保护环境,这是无论何时何地都绝不能马虎之事。
据《北海晚报》报道,比大熊猫还珍稀的物种——极危动物黄胸鹀,近日结群在北海现身,这也是北海3年来首次记录到黄胸鹀。
黄胸鹀这个名字颇为陌生,但要说起“禾花雀”,也许市民就耳熟能详了。不错,黄胸鹀就是禾花雀。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北海的禾花雀随处可见,房前屋后,或村边的树林里、田埂上,到处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踪影。据说,当时北海不少饭店都拿禾花雀做成招牌菜,比如腊鸟饭就是用禾花雀做成的。那么,近年来,为何不见了禾花雀的踪影呢?按照报道上的说法,这是人的嘴巴把它吃没了,甚至吃成了比大熊猫还珍稀的物种。
对于这样的说法,我持相信的态度。因为民以食为天,在食物链上,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只要可以作为食物的东西,均有可能成为人们的盘中美味佳肴。随着吃的人增多,打破了某种物种繁衍生息的平衡,极有可能沦为珍稀物种,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当然,禾花雀也不例外了。
对于禾花雀的“极危”生存状态,人的嘴巴自然是难辞其咎了。于是,如何加强鸟类的保护,让某些人主动管住自己的这张嘴,如何威慑这些人轻易不敢对鸟类张嘴,我们必须想办法才行。北海是候鸟的天堂,每到秋冬季节,会有许多猛禽迁徙至此过冬。有盗猎者便看中了当中的门道,将这些候鸟作为饱口福,赚钱财的营生。于是,每年秋冬季节,林业部门执法人员偕同志愿者护鸟与盗猎者猎鸟的较量,也就如期拉开了帷幕。
对于屡禁不止的盗猎行为,有识之士给出了这样的招数,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加大执法力度,从自律和他律上为候鸟保驾护航。笔者认为,加大执法力度才是王道,如果光是强调宣传的作用,或许会成为纸上谈兵了。因为任何没有强制力的说教,都是空洞无力的。对于有的人而言,你叫他不吃鸟,他就不吃鸟了?再说,《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那么多年了,当中早就明确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否则属于违法行为,你说还有人对此完全不知情吗?
依笔者之见,要让鸟儿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法律利器首先要成为它们的保护伞。当务之急是做到执法必严,违者必究。在此,建议不妨借鉴渔政和海洋部门的打击用高压水枪抽沙虫行为的做法,在公安、检察、法院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协助之下,对违法者绳之以法,追究刑责。让那些企图从中获利者,付出惨痛代价。尽管现在还不能说对这种违法行为禁而绝之了,但治理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而在护鸟的问题上,何以还出现盗猎者往志愿者驻地泼粪,派人把风阻挠志愿者,言语恐吓威胁甚至驾车驱赶志愿者的怪事呢?事实上,相关执法部门也都一直在行动,但对于抓到的盗猎者,在市场捉到的贩卖者,很有必要效仿打击用高压水枪抽沙虫行为,立法予以更严厉的惩治。
其次,要加强对珍稀鸟类的保护和监测,措施要走在前,该出手时要出手,不能总是等到濒临绝迹再预警。据悉,在人们的大肆捕杀下,2000年以来,曾经庞大的黄胸鹀种群开始急剧萎缩,从2000年的无危动物到2004年的近危动物,2008年升级为易危动物,2013年再升级为濒危动物,2017年更是直接上升到极有可能野外灭绝的极危动物。17年的时间不算短,难道当中就没有阻止人们硬生生把禾花雀吃成比大熊猫还珍稀物种的招数?
在北海的两处观鸟点,能看到近3年来没有观测记录到的黄胸鹀,说明北海的自然环境质量在变优,也体现了相关部门的护鸟行动成效。但是,仅有此还不够,禾花雀的际遇或许给我们提个醒,爱护自然,保护环境,这是无论何时何地都绝不能马虎之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娴)11月14日上午,《国安大讲堂》“中美经贸摩擦”专题讲座在市人民剧场举行。有关专家应邀作了《中美经贸摩擦...
北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