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之“味”

北海日报 2018-11-02 00:00 大字

北海疍家人多数分布在地角、外沙和侨港。在地角镇有一个渔村叫“北海村”,其最早的拓荒者就是选择了此优良避风港的疍民。

漫步渔村里,随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与想象中的闲时女补渔网,男修木船,满目是老旧的砖瓦房的画面已是天壤之别,今天的地角早已是油光的水泥路横纵,三四层的漂亮的小洋楼比比皆是,落地窗晃了眼,防盗门锃而发亮。你或许感到些许的失意,这与平常城乡建筑没有什么的不同,当然如果你注意下门牌会看到分别有“上寮”“中寮”“下寮”的街名,这是因为北海的先民(或者说是疍家)将自己居住和放置网具的住所称为“寮”。地角早期的“寮”多为竹篱笆和竹瓦搭建的小屋,虽然今天的疍家人所居住的环境已很难寻找到当年的痕迹,但流传下来的“踪迹”,也为今天的后人想象勾勒出旧时地角的铅笔画提供了帮助。

大海对于“靠海”生活的人来说是福祸相依的,海边人的信仰以虔奉海神为主,在地角镇,不仅有时间久远的“大王宫”,也有沿海普遍有的“三婆庙”,每年每逢三月廿三的三婆婆(妈祖)诞期这一天,全村人抬着祭品拜祭迎三婆,接着热热闹闹地抬着“三婆”的神像在全镇的各大街小巷巡游,祈祷崇拜的神灵保佑顺景如愿。

俗话说“在山吃山珍,靠海吃海味”,北部湾海域盛产花蟹,又称梳子蟹、母猪蟹,是最为有代表性的海产品之一,清蒸、大炒、煲粥或做汤,做法不一。疍家人习惯锅内放少许的水,烧开后将蟹带壳翻扣,腹朝上,掌控好时间,不能做老。待“大红袍将军”上桌,净手,趁热掀壳,先是一声咔吧的轻脆去壳声,剥出的蟹肉蘸着用姜蒜末加醋糖做成的调味吃。不过疍家人的蘸料又有所不同,是自家作的水鱼水虾(酱),此酱既咸又腥有着浓重的冲劲,不习惯的人嫌其为臭(本地话“脓”)。其实这与疍家人的生活习惯相关的,因为长期在海上生活,小鱼小虾整只与盐调和,发酵利于保存,这与豆腐乳是同理。当然饮食各异,口味不一。若嫌太过腥臭,不妨试一试用海边人自做的“沙蟹汁”代替。

“有菜无酒,拔脚就走”,老一辈的疍家人好酒,这是因为长年累月的披风宿露,战风斗浪,潮气寒气侵体就如呼吸空气般平常,酒自然成了御寒的首选,疍家人有意或无意中浸泡做出了烈性的“大虾酒”。其中还添加了海马、海参、珠贝肉等这些的海珍,做出的酒各具祛风,除湿、壮腰补肾、健体之功效。与地角同本同源的乾江,有吃狗肉的习俗,狗肉本就是滋阴壮阳的佳品,平日里慕名来此的食客大快朵颐之余十有八九要尝一尝农家自制的大虾酒,也就是疍家酒。

目前,北海倾力打造的渔家风情特色的“疍家小镇”,这是引导搬迁群众转产转业,形成集餐饮民宿、特色小吃、特色小商品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如你入住客房的房东是年过古稀的老妇人,不妨请她“叹”一曲咸水歌,又或者买了新鲜的食材,请他们做上一桌原汁味的疍家菜,相信吃出不一样的疍家风味。

新闻推荐

又一个车管服务站启用

本报讯(记者韩倩通讯员林丹萍)又一个车管服务站来了,地址位于银海区桥港镇金海岸大道28号,于11月1日上午揭牌启用。这个车管...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