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突破抓试点 瞄需求抓重点 找“堵点”下猛药 北海“放管服”改革改到群众心坎里
北海市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人员高效服务企业。 本报记者 韩丹 摄近日,在市公安局出入境办证服务大厅自助照相处,记者看到了“温暖”的一幕:一名民警正站在其中的一个照相点旁边,热情地指导市民使用自助照相设备。只用30分钟左右,市民就办好照相、提交表格、交费等业务。据统计,自5月1日“只跑一次”制度施行以来,出入境支队平均办证时间缩短至20分钟以下,比以往平均缩短近50%。这是北海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5年来,窗口服务效率显著提高的一个鲜活佐证。
敢于突破狠抓试点
5年来,北海市在完成国务院和自治区规定的“放管服”改革要求的同时,也承担了全国和自治区多项试点任务,取得明显突破。
2017年7月1日起,北海市率先推行行政审批“容缺办理承诺制”,申请时可以容缺受理,但是在发证时补齐材料才发证。今年改革步子更大:部分审批项目如果申请人材料不全,采取承诺即发证,通过后续监管方式加强管理。为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做了积极尝试。
2017年8月起,北海市承担了自治区清理规范证明事项试点任务,出台了《北海市无证明事项的部门清单》《北海市政府部门不再要求基层组织出具的证明清单》等“5张清单”,一大批“奇葩证明”全部取消,极大地减轻了基层村(社区)、企业和群众的负担,把国务院提出的“六个一律”要求和减证便民行动要求真正落到了实处。
作为国务院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城市,北海市2017年7月起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将市发改委、工信委等24个单位的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划转到市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审批局实行“一站式”服务的同时,建成市政务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在广西率先推出“北海阳光审批”手机APP,得到市民和企业的广泛好评。
2017年11月起,北海市推行公安便民服务改革,在全区率先建成第一家24小时不打烊车管自助服务区,减免办证手续,补换领、审验驾驶证等18类车管业务仅凭身份证就可办理。最近,北海市交警支队又在广西率先推出首条机动车查验2.0通道。新车只需从通道一端驶入,车主无需下车,15分钟左右即可领取临时号牌,效率较之前提高约一倍。
并联审批优化环境
去年以来,北海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壮大经济总量、扩大城市规模的战略举措来抓,打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系列“组合拳”,加快打造投资天堂和创业乐园。
为了破解项目审批耗时长、环节多、材料繁复的问题,北海市创新推出“联审联批五环相扣”,项目落户以及开工建设总时限由原来串联审批平均280个工作日缩短至并联审批60个工作日以内,比自治区要求的时限提速30%,比国务院试点目标120个工作日提速50%。
在北海市去年启动的“百名干部服务百个项目企业”活动中,120名干部被选派担任“营商专员”下沉到企业,进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审批碰到的困难问题,协调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发展。
“作为投资商,我们感到非常满意。过去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办成的事,在铁山港大概只需要四到五个月时间就能办成了。”信义玻璃集团副总裁张明对北海的办事效率满口称赞。
2017年,北海市总体投资环境满意度从全区第9位跃升为第2位。去年以来,到北海洽谈项目的客商达到1546批6523人次。
“对症下药”推动改革
北海市充分利用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资源,开发建设“农事网通”政务服务平台,把行政审批服务前移到村,74项涉及基层群众个人办理的行政许可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均可在村办理,破解了层层核验、重复审批问题,真正实现了办事不出村。现在只要在村委网上申报,各个审核环节全部实现网上审批,审核结果网上公示,真正实现了“不见面审批”,再也不用操心找不到门约不到人办不成事,也有效解决群众办事成本高的问题。根据测算,每个村每年办理3100多件,按照每办一件事产生的交通费、餐费和误工费约200元计算,每个村年平均可节约开支62万元以上,办结一个事项平均缩短50%以上的时间。
通过“阳光红页”的功能模块,北海市建立起党委政府与群众双向沟通、互动交流的平台。今年以来,环保督查、优化营商环境大调查、严查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村级组织巡查等大项活动,通过“阳光红页”收集意见建议1200多条,有效畅通了沟通渠道,使服务惠民内容有拓展、内涵有升级。
北海市还着手推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行“一支队伍管执法”,这是北海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又一项创新举措。“10分钟执法圈”“执法网格联络员”“一个平台全天候监管”“一张图表实现标准化执法”等种种新尝试,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陆威)记者日前从市乡村办获悉,目前,铁山港区营盘镇白龙村传统村落环境整治及古建筑修缮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已完...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