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助阵“大洋一号”再出发

青岛早报 2018-08-01 05:52 大字

昨日上午,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大洋一号”科考船从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执行我国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此次“大洋一号”科考船任务是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开展资源环境的综合调查工作,使用海龙系列的装备进行海底现场探查。

本航次航程约6700海里

记者了解到,中国大洋48航次是落实“蛟龙探海”西北太平洋工作方案的重要航次,该航次主要任务是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开展资源环境的综合调查工作,履行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开展深海生态环境调查;开展深海装备试验性应用;进行海洋微塑料、放射性核素等深海环境问题调查;同时对鸟类、海洋哺乳动物等进行观测。计划航程约6700海里。

航次调查区域位于西北太平洋,该海域是我国的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合同区,是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查的热点区域。中国大洋48航次的实施将进一步加深对调查区域水文、地质、生物、海水化学等特征的认识,促进深海矿产和深海环境及其影响机制等方面基础科学研究,将为我国在认识深海、和平利用深海资源发挥基础作用。

科研人员告诉记者,该区域的富钴结壳以前也进行过探查,以前是用有缆或无缆的抓轴进行测试,但这次要使用海龙系列的设备进行海底现场探查,使用的是“海龙Ⅲ”与“海龙11000”,与之前设备相比海龙设备更为先进,得到的数据也会更为准确。

使用新型海龙系列设备

记者采访了本次科考活动领队、自然资源部北海分局副局长孙利佳。孙利佳表示,本次科考主要是检验海龙系列交叉设备在试验中的应用,在以后国际海洋环境方面争取有更大的发言权。 “这次任务为期100天,分两个航段,中途还要回国内补给,任务艰巨。 ”孙利佳说,我国以前对海洋环境话语权较弱,所以“大洋一号”这次会进行海洋微塑料,放射性核素,以及动物类考察,来增强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上的话语权。本次科考所使用的“海龙Ⅲ”主要负责应用工作,“海龙11000”这次是试验应用,最少要做到6000米的深度,争取做到实际应用。

该航次调查队伍由自然资源部所属海洋二所、北海分局、海洋一所、海洋三所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30家国内单位的117名人员组成,其中包括87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包括后备人员)以及30名远洋船员。

参加起航仪式的还有来自部属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海洋二所、北海分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及其他参航单位的有关领导。

【内存】

“大洋一号”功勋卓著

“大洋一号”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科学调查船,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于1984年建造,1994年引进国内。

1995年进行了第一次初步改装,2002年进行了现代化增改装,改装后成为当时我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具备多学科的调查、研究工作条件,具备开展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底质和构造、综合海洋环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条件。 “大洋一号”船长104.5米,型宽16米,型深7.4米,排水量5600吨,是我国承担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活动的主力调查船,曾完成我国首次环球科考,多次接待国内外领导人登船指导工作和参观访问,是我国远洋科学考察的功勋调查船。

亮点A

“海龙Ⅲ”勘查作业型无人缆控潜水器

今年3月24日,“大洋一号”综合海试科考队到达西太平洋指定区域,科考队员分别在24日和25日,顺利完成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龙III”潜水器首次400米级浅水试验和2000米级深水下潜试验。

3月25日,“海龙Ⅲ”从母船“大洋一号”入水,进行2000米级深水试验,潜水3个小时后,潜水器下潜最大深度1690米,成功拍摄到洋底海山结壳,完成预定任务后于当日9时20分回收至母船。

“大洋一号”综合海试装备负责人葛彤介绍,2000米级下潜试验,系统测试了“海龙III”的深海环境基本功能、航行功能和脐带缆充油等性能。 “海龙III”潜水器在下潜过程中技术状态稳定,各项指标符合预期值,圆满达到验收目标。该航次综合海试首席科学家初凤友告诉记者,“海龙Ⅲ”2000米级深水试验搭载了岩石切割工具、取样机械手等多种设备,验证了海龙系列ROV整机及相关配套部件的技术能力,是我国“蛟龙探海”重点工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此外,本潜次海试过程中,各工作小组配合流畅,极大程度地保障了试验的顺利完成。在接下来的潜次中,综合海试科考队还将择机对 “海龙Ⅲ”进行4000米深水试验,进一步验证“海龙III”的深水潜力及电动绞车等相关装备的性能。

据悉,“海龙III”是在中国大洋协会组织下,由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研制的勘查作业型无人缆控潜水器,最大作业水深6000米,具备海底自主巡线能力和重型设备作业能力,可搭载多种调查设备和重型取样工具。

亮点B

“海龙11000”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

在3月30日,科研人员还对 “海龙11000”做了首次海试,当日,“海龙11000”从母船缓缓入水;10分钟后,浮球加挂完成,潜水器开始下潜;到达410米深度后,科考队对潜水器的监控系统、动力系统、推进系统、定位系统等进行了全面检测。随后,“海龙11000”开始回收。

“海龙11000”是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葛彤团队研制的万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设计最大工作深度为1.1万米。其系统方案、总体方案、控制方案突破了传统缆控无人潜水器模式,大量采用创新技术。其中,可加工浮力材料、多芯贯穿件等部件均为我国自主创新成果。据了解,科研人员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对“海龙11000”的1.1万米级海试和验收。

本版撰稿摄影记者 徐栋 见习记者 李一民

新闻推荐

加强“三包”管理改善旅游形象

本报讯(通讯员范瑞杰梁忠才向明)连日来,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组织景管科、综合执法大队人员,发放“门前三包”责...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