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系山大桥会战 往事如昨

烟台晚报 2018-07-21 10:13 大字

刘甲凡

1974年11月4日,我们城关公社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建筑连成立。在著名战斗英雄杨子荣的故乡———嵎岬河村进行了短期集训,就来到北海边的东系山村安营扎寨,参加横跨沁水河的十六孔敞肩石拱桥的施工会战,这在当年属县境内规模最大的桥梁工程。公社党委书记邹立贵点将,为连队配备了过硬的领导班子:45岁的连长李瑞礼在牟平建筑业赫赫有名;指导员李德沂能说能干,文武全才,人称“铁嘴”、“铁人”。全连的木工、瓦工也都是点着名从各个村抽调上来的。加上壮工,全连一共150多人,按部队编制划分为三个排。沁水河发源于昆嵛山脉的大顶山,蜿蜒向北,全长约25公里。东系山村东就是沁水河的入海口,大桥选址那一段河床宽约150多米,河东是平展展的两千多亩粮田和广袤的滩涂。由于沁水河阻隔,他们村世世代代都是趟着水过河种地,吃尽了苦头,“东系山老娘们脚不臭”的俗语,就出自这个村。修建跨河大桥,是东系山村人几辈子的梦想。

大桥会战在立冬之日打响了。施工过程中没有任何机械,全靠土法上马和拼体力。混凝土灌注桩钻孔时,首先要竖立起高高的铁三脚架和钻杆,然后靠人工推(拉)动拉杠,把桩孔里坚硬的原土旋出来。接近桩基持力层的时候土层最硬,就要由几个人站在拉杠上增加负荷,其他人就“嗨吆、嗨吆”地喊着号子拼命推拉,使钻孔得以一寸一寸地向下延伸。等到灌注混凝土的时候,更是要瞪起眼珠子,因为必须在瞬间用混凝土把阻水半球压到桩基最底部,稍一松懈,下面的水就会冒上来,就前功尽弃了。每到这个当口,连队干部都会靠在现场,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记得有好多次,李德沂指导员都是脱下棉衣上阵,直干得大汗淋漓。他提出过一句口号:“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有命不革命,要命有啥用!”他正是这样做的。

整个冬天里,我们白天黑夜两班倒着作业,连夜班饭也是在工地上吃。交接班时间定在夜半时分,钻出刚捂热了的被窝,裹挟着海腥味的大西北风便迎头吹来,吹得人浑身没了一丝热气,上下牙“咔咔”叩得直响。但随着带班排长一声令下,沉寂的河滩上立马就响起了我们“嗨吆、嗨吆”的拉杠号子,在空旷而寒冷的夜空中显得格外嘹亮。

施工灌注桩的同时,一部分工匠就整天蹲在河边的堤堰下敲打石块。砌筑桥墩和桥拱的几万块小麻面方正石,都是我们一锤锤、一钻钻敲打出来的。每天早晨到了工地,第一件事就是要拢起一堆杂草燃着了,把钢钻子烤一烤,若不然,抓一把就会粘在手上。我左手食指上,至今还留有一块“钻子花(小铁屑)”没取出来,正是那段岁月的见证。要砌筑大桥的悬拱了,所采用的还是老祖宗们一千多年前的土屯施工法,16孔桥的拱模都是用河沙堆起来的。由于临近汛期,时间紧迫,邹书记调动了全公社一切能参战的力量,连各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参加了,河床里密密麻麻几千人,推的推、挑的挑、抬的抬,“蚂蚁啃骨头”,把十六孔大桥的拱模夯填成型了,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

经过200多天的艰苦奋战,大桥于1975年7月底竣工了。邹书记主持了剪彩仪式和庆功大会,对我们建筑连给予集体记功的表彰。东系山村党支部还安排妇女赶小海,送来了几百斤蛤蜊,让我们美美地吃了一顿海鲜打卤面。

正当大伙还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中时,一场灾难却悄然而至———牟平境内遭遇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三日连续强降雨。1990版《牟平县志》(《大事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75年8月14日———16日,全县降雨379.9毫米,局部近600毫米。山洪成灾,作物绝产2000余亩,毁桥梁22座,毁公路1.5公里,过水民户870多户,房屋倒塌540多间。”

由于石拱桥受拆模时间所限,大桥拱模的沙土还没全部清出桥洞,使其泄洪能力大打折扣。汹涌而浑浊的洪水咆哮着,翻着个儿从上游滚下来,还夹杂着大量的庄稼和树木,有的坟墓被冲毁了,血红的棺材也随之漂来,在桥墩前一个劲地打转转。刚竣工十几天的大桥,能否承受住这样大的洪水,谁心里也没有底。眼瞅着洪水一个劲地往上涨,危急时刻,邹书记赶来了,他严令任何人不得擅自上桥,由他亲自指挥着直属连的二十几个精壮小伙子,利用长竹竿做出的挠钩和长绠绳,把横挡在桥墩前打转转的漂浮物斜着向岸边拖拉,以减轻大桥泄洪的阻力。一次次扣人心弦的险情,都被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了。据当年的直属连连长贾书良回忆,在情况最危急的那段时间,邹书记一天一夜没合眼,也没离开大桥半步,任谁劝说也不行。他那高大魁梧的形象,就是我们能战胜洪魔的中流砥柱。

转瞬间40多年过去了,邹立贵书记、李德沂指导员、李瑞礼连长都已先后故去,唯有这座挺立在滔滔河水中的16孔石拱桥,就像一座巍巍丰碑,铭记着他们的功绩,也镌刻着我们那段光荣岁月。

新闻推荐

二医院的“活名片”

“前面几十人都在挂他的号,生怕自己挂不上……”“这个医生开的药效果真的很好,很多人找他看病。”“我们科室的人生病了都...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