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的货郎曾祖父

左江日报 2017-11-07 09:54 大字

我的曾祖父是清光绪年间生人,姓吴,名祥裕,尊“渤海堂”为堂号,以中原人自居。

家谱已不可考,自曾祖父的曾祖,大约在清嘉庆年间就已经在廉州府福成墟(现属于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一带生活和居住。为了躲避动乱,祖辈从商的高祖父到了现在福成镇彬斗村买地安置下来。

子承父业,曾祖父与堂兄弟们一起,在乡间以货郎为业。因为家里也有不少薄田,闲暇时候也耕田种地。屋前园后种满了黄皮果树、荔枝树、木菠萝树、杨桃树。现在我家祖屋门口还有一棵老荔枝树,至今大约两百多年了,早已不结果,但是叶子依然苍翠碧绿。当年曾祖父他们用一条竹扁担,一头挑一个大竹筐走街串巷卖货。筐里装满蔬菜瓜果如冬瓜、木菠萝、荔枝、黄皮等,走三十多公里路到石康圩镇乡下去卖。返程时再从石康购得盐,再回到福成墟上卖盐。有时也从村里走路到竹林盐场,挑盐到福成圩镇上来卖。

北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拥有成熟的晒盐技术。最早在宋元丰三年(1080年),就有有白石、石康两个大盐场。据旧志记载,“诏白石、石康二场岁煮盐150万斤给廉州及钦州等处”。还据民国22年出版的《南路实业调查团报告书》记载白石场有石头埠、犀牛脚、榄子根、白沙、江平、公馆、竹林、乌泥、平山、大岗、车板(今属广东廉江县)等分场,每年约产盐1.5万吨。盐业自古就属于北海地区一个很大的产业。

古时这一方人大多以海洋捕捞、滩涂采集、晒盐为生。而我们祖上大约是从中原迁徙过来的汉人,跟北海地区的祖辈出海捕鱼的疍民不同,我们祖辈并无海洋捕捞的技艺。于是他们要么学而优则仕,要么只能做一些流动的商贩。然而靠海吃海,做货郎卖盐卖农副产品就成了曾祖父养家糊口最佳的选择。我的曾祖父,就是当时北海地区挑着货担往来于石康—福成,福成—竹林等地众多货郎中其中的一个。

“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曾祖父和堂兄们用黝黑的肩膀挑着一担担生盐,披星戴月,日晒雨淋。广西邕宁钦州北海一带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难呀难!鸡啼喔喔走长滩。难呀难!膊头担担上雷岩。难又难!行过半路草鞋烂。难难难!带只饭包某够餐。”这一民谣形象地描绘出了货郎的艰难。一是三更鸡鸣之时就要起床出远门;二是膊头挑担重还要走山路;三是风餐露宿草鞋都磨烂。我的曾祖父为了他唯一的儿子,我的祖父娶妻生子,挑上了货担。

曾祖父的吃苦耐劳以及节俭在村里是较为出名的。和曾祖父一起出去挑货卖货的堂兄弟因为沾染上赌博的恶习,甚至于连老婆都输掉。而曾祖父挑货卖货得来的辛苦钱一分一分存了起来,购置了更多的田地,盖起了村里较大的房子,买了耕牛。日子渐渐地好过起来。有了钱后,曾祖父送我的祖父去学堂读书认字,到了我的父亲,家里的长孙出生之后,在孩童时期还有机会学二胡之类的乐器。

再后来,曾祖父年纪大了,就好像那棵老荔枝树结不了果子一样,我的曾祖父也挑不动担子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他已经90高寿了。那时候爸爸妈妈也变成了吃公家饭的人,在那时候来说就已经是跳出农门。我们也搬到镇上居住,唯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到乡下。我那时候回到乡下,总像猎奇一样地去看看祖屋里面的曾祖父曾祖母。因为祖屋里总有很多很稀奇的物件。比如我曾看见比我还高的米缸里,曾祖父用来舀米的家伙是一个跟大汤碗般大小的海螺壳。还有过年时候,常看到曾祖父母用三个大碗装了米,米的上面放了用红毛线串起来铜钱锁带。铜钱是清朝的铜钱,外圆内方,上面写着顺治通宝或者乾隆通宝。

1996年,曾祖父安然辞世。二十年过去了,祖屋仅剩下断壁残垣。但是每年的春天,祖屋前的老荔枝树都会长出新的叶子,苍葱翠绿。老荔枝树下还有一个以前留下来的全村人用来舂米的石臼。它们都在见证着我们家族兴旺壮大,也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曾祖父给我们留下的勤俭持家的好家风。

新闻推荐

北海市将全面启动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

本报讯(记者冯敏)11月3日,市卫生计生委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扩大政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持续推进北海市卫生与健康改革事业健康发展。据介绍,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是北海市全面建成...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