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海区:“先建后补”产业扶贫闯新路
本报记者 管林华 文/图
“上半年大棚种植规模扩大到6亩,比去年增加了4亩,下半年力争扩大到20亩。”聊起今年的发展计划,陈叶椿脸上洋溢着自信。
陈叶椿是北海市银海区平阳镇东星村村民,2015年还是村里的贫困户。2016年,他靠大棚种植在村里率先脱贫,由于脱贫表现突出,今年还被选举为东星村经济合作社的监事。
其实,东星村像陈叶椿这样脱贫的贫困户还有很多。该村第一书记阳瑞成告诉记者,东星村有贫困户46户,其中29户去年已脱贫。
陈叶椿从被动脱贫到主动脱贫,受益于一种扶贫模式——“先建后补”。
近年来,银海区大棚果蔬等设施农业成效明显,当地农民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掌握了较为成熟的种植技术。根据辖区农业优势和贫困户实情,该区制定奖励措施大棚果蔬每种植1亩以上,每户补助金额5000元;生猪养殖2头以上(含),每户补助1500-2000元的“先建后补”扶贫模式。经区、镇、村三级工作人员下村调查摸底,审核讨论决定产业扶持帮扶贫困户名单。获帮扶的贫困户实施设施农业达到验收标准,经实地严格验收后,按照既定实施方案,将款项打至贫困户账户。通过实施贫困户“先建后补”产业扶持模式,该区不仅确保了专项扶贫资金的精准使用,还通过树立典型案例,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收到较好的产业扶贫效果。
去年银海区共安排281万元,用于帮助有产业扶持需求的800多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其中,332户贫困户种植的大棚果蔬和豇豆等产业,收益非常可观,亩均收益超过0.6万元,总产值近130万元,贫困户户均纯收入近0.8万元。据了解,截至目前,银海区有4个贫困村,“先建后补”产业扶持贫模式已实现全覆盖。依托这种惠民模式,去年,该区的大坎村如期脱贫摘帽。
今年,银海区将加大财政投入,着重抓好产业扶贫工作。除自治区提前下达的263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部投入到户进行产业扶持外,银海区本级还配套资金95.74万元,每户补助扶持资金提高到3000元,新建果蔬大棚补助标准每户最高可达2万元。目前,包括扶持540户贫困户发展豇豆、辣椒等特色农业种植1596亩,扶持280户贫困户发展鸡、猪、牛等禽畜养殖3203羽(头),对虾、青蟹等水产养殖114亩的扶贫计划正在实施中。
新闻推荐
执法人员对乱摆乱卖的流动摊点物品进行登记保存。伍尚敏黄娴摄本报讯(记者黄娴通讯员伍尚敏)8月8日晚上6时30分和9日早上6时30分,海城区驿马街道办事处组织城管中队、“两违”中队、食药监中队和办...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