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珍珠城:孕育千年南珠文化

北海日报 2019-12-12 10:24 大字

白龙城前的孟尝雕像。 陈晓锋 摄 明崇祯《廉州府志》图经中标注的白龙城。白龙古井。白龙珍珠城碑亭收藏了白龙古城遗址的各种碑刻。城西门残壁古榕。古城内具有典型明清风格的卷棚顶结构屋顶。白龙城千年珠贝层。南门城楼外陈列的古船。白龙珍珠城牌楼。残 壁古榕则见证白龙古城的兴废。穿行于古城街巷。南门城楼。编者按:

日前,随着北海南珠节的成功举办,合浦南珠入选“中国十宝”,南珠之乡北海再次为世人瞩目。

而作为中国“国宝”南珠的原产地、南珠文化的发源地的白龙珍珠城,脍炙人口的“珠还合浦”“龙女献珠”“太监逼珠”“割股藏珠”“梅岭飞珠”等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就诞生于此,成为中国珍珠文化中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

位于铁山港区营盘镇白龙村的白龙珍珠城,因濒临南珠七大古珠池之首的白龙珠池而得名。古代珠民下海从珠池采回珠贝后,就在这一带的海边剖贝取珠,经过长年累月的集聚,珠贝堆积如山。明朝洪武初年,当时的朝廷在这里建立城堡,以供防御倭寇和海盗之需,因此就地取材,以珠贝夯建城墙,白龙珍珠城由此建成。

世事沧桑,时代变迁。古城里镌刻着岁月斑驳痕迹的文物古迹,埋藏于古城地下的厚达2米的千年珠贝层,无不见证了白龙珠池南珠原产地的历史,见证了合浦古郡珠民采珠的千秋岁月,也成为了北海合浦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历史见证。

而那些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白龙珍珠古城今貌

近日,记者慕名走进白龙珍珠城,探寻南珠文化历史。古城内“一街三行”格局依稀尚存,但古城的原貌与风韵只能凭借史书的记载勾勒了。

据白龙村民介绍,历经千百年的风雨,白龙珍珠古城内的建筑大多损毁,但城墙及城门基本完整。直至抗日战争期间,为便于战时城内居民疏散,古城的大部分城墙及城门被拆,只余南城门及东侧一段残墙。至20世纪80年代,南城门和残墙也遭损毁。现珍珠城的南门楼,是20世纪90年代初,为举办北海首届国际珍珠节及合浦首届采珠节在南门楼旧址上重建的。

在村民指引下,记者来到南门楼。城墙前广场可见采珠亭、观龙亭,孟尝、屈大均、采珠女等人物雕像点缀其间。城墙遗址下,残贝散落,遍地皆是,这些都是历朝历代在此采珠、剖贝取珠后遗留下来的古代珍珠贝壳,现已经被封存,并设有白龙城千年珠贝展示池。据介绍,这些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珍珠贝壳层,厚度从60厘米至2米不等,可见当年采珠之盛。而南门楼东侧,依次是防御千户所、采珠太监公馆、盐场大使、县丞、水师都守、龙门协右营把总、司巡检等衙署旧址所在地,以及古代加工作坊的遗址。

登上南门城楼,回望古城内一街三行格局依稀尚存,南北走向大街为主轴贯穿全城,分设米行、鸡行、鱼行“三行”。而与南门相对的中街保存较为完整。行走中街,仍可见典型明清风格的卷棚顶结构屋顶、商号依稀可见的民国骑楼,以及沿街老房里留存着的大量民俗旧器物,深嵌在民房夯墙里的层层珠贝……沿老街米行,收获、赶市、舂谷、磨粉等雕塑群,生动地再现当年白龙民俗情景。

在南门城楼南面,可见两方大石碑遗迹:《李爷德政碑》和《黄爷去思碑》,两碑高约1.8米,宽0.6米。据介绍,两碑均为纪功碑,《李爷德政碑》是廉州府官李逊弹劾采珠太监歌功颂德的纪功碑,《黄爷去思碑》则是为了记述明代万历年间的涠洲游击将军黄钟海防备倭的事迹而建立。1988年,在纪功碑原址上修建碑亭,收藏散落在白龙珍珠古城遗址上的各种碑刻。目前亭内收藏有宁海寺记碑、天妃庙记碑、杨梅寺记碑、李爷德政碑、黄爷去思碑及柱础石等文物遗迹。这些碑刻蕴藏着白龙珍珠城的许多重大历史信息。如今宁海寺已无踪迹,但从碑文能考查出宁海寺的建成年代,创建者姓名;天妃庙记碑的存在,见证了天妃文化在白龙城内源起传播;德政碑、去思碑的存在,则为今后考证白龙城内包括“郑千岁坟”在内的历史人文提供了重要的线素。

同样,见证白龙古城的兴废,还有附生于东、西门城墙的两棵残壁古榕。古榕盘根错节,树身剖面如削,风化残破的古城砖嵌入其中,为珍珠古城一大奇观,对古城建筑面积及布局方位考证有重要意义。

而西门古榕不远处,便是白龙古井。白龙珍珠城外原有三口古井,因岁月久远而湮没。2014年,经搜资料考证、实地勘察,将位于西门外的白龙古井挖掘重建。古井由青砖和石板条建成。据查证史料,白龙城作为海防备倭要塞,曾驻扎大量的由防御千户所、水师都守、巡检司等军事机构及所辖的营兵,最高驻兵员额达1026名,另设有炮台等军事设施。三口古井极可能专为城内衙官供水所造。

加之为解决兵衙的日常生活供应,应运而成米、鸡、鱼三行,以及城内遍地堆积的古代珠贝……足见当年白龙古城规制之宏大,采珠的规模之大,军备、渔农、商贸设施功能之齐备。

珠光蔚起白龙城

白龙珍珠城位于铁山港区营盘镇白龙村,距北海60公里。相传古时白龙海域常有白龙升腾出没,村民寻迹白龙而发现珠池,由此以采珠为生,久而聚成村落,并以白龙为名,故称白龙村。后又因白龙村盛产上等珍珠,又得珍珠城之美名。

据相关史料记载,白龙珍珠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当时的朝廷为了防御倭寇和海盗的侵扰,加强采珠的管理,专门在白龙村修筑了千户防御所城堡以驻扎军队。城堡建成后,相继有龙门协右营把总、采珠太监公馆、盐场大使、县丞、水师都守、司巡检等衙门进驻。其中,采珠太监是专司珠池采珠的钦差,级别最高,享有特权,为此专设采珠太监公馆,珍珠城因而得名。

就此,明崇祯版的《廉州府志》“海防篇”中有记载:“白龙墩(沿边设兵戍守的堡塞,广东称之为台、墩),府南七十里,前内监采珠衙门,居八寨之中,珠场巡司衙门、东西八寨俱属管。”

据清乾隆《廉州府志》记述:“白龙城,坐落府南八十里,属合浦。周围三百三十丈有奇,高一丈八尺,东西南三门并城楼。创自前明洪武年,内有采珠太监公馆,珠场巡检、盐场大使衙门,旧址尚存。”

民国版《合浦县志·建置志》更有详细记载,明代洪武初年,朝廷在白龙村修建白龙城,城“周三百三十丈有奇,高一丈八尺”,设专官、内监并驻水师镇守。清康熙十二年重修。城为长方形,南北长320.5米,东西宽233米,周长1107米,城基宽6米,原城墙高为6米(现已毁),面积约为74676.5平方米,城墙内外均以条石为脚,火砖为墙,墙中心为一层黄土一层珍珠贝壳夯打构筑而成,分东南西3个城门,并设有城门楼监视海上及城外动静。城内设有采珠太监公馆、珠场司巡检署及盐场大使衙门和宁海寺。白龙城是历代剖贝取珠的场地,珠贝堆积如山,层层珠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耀眼炫目。

白龙珍珠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珠还合浦”这一成语典故就出自白龙珍珠城。《后汉书·循吏传·孟尝》记载:“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东汉时期,合浦郡盛产珍珠闻名海外,当地老百姓以采珠为生,贪官污吏趁机盘剥,使得珠民大肆捕捞,珠蚌产量越来越低,饿死不少人。汉顺帝刘保派孟尝当合浦太守,他革除弊端,不准滥捕。不到一年,合浦又盛产珍珠了。

此外,由白龙珍珠城而演绎的“龙女献珠”“太监逼珠”“割股藏珠”“梅岭飞珠”等民间传奇与神话故事,已经成为中国珍珠文化中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

古城绽放新活力

白龙珍珠城因文物古迹丰富,1981年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申遗备忘录名单。2016年1月白龙村荣获“广西特色文化名村”称号,2016年12月入围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近年来,在对白龙珍珠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研究中,新发现了8处汉唐至明清时期的古文化遗存。相继发掘了白龙城西门遗址、汉代铜鼓遗址;发掘修复了300多年历史的白龙古井;重建了具有浓郁本土民俗文化元素的西海庙;挖掘出地下珍珠贝层;考证揭开了古碑中所述重大的历史事件。还通过实地勘察和史料考证,确认了杨梅寺是为采珠重建,白龙城是北海最古老的祭海(珠神)仪式举办地。

而随着白龙珍珠古城“荣誉加身”,近年来,北海市也积极探索传统村落发展新模式,在对白龙文化名村进行保护改造和配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的同时,加快建造集遗址观光、文化体验、文化演艺等于一体的南珠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对白龙珍珠城内的古村落及街道进行了抢救性维修,重点对现存的“一街三行”中普遍存在的“老、旧、残、乱”状况进行复原性维修,按历史的结构原状修复老街的商铺民居。经升级改造后,白龙珍珠城内特色文化风貌更加凸显。

据悉,下一步,北海市还将白龙珍珠城的采珠祭海、民俗风情、古城老街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及物质遗存为线索,以白龙珍珠城及营盘镇的海洋生态特色产业为基础,按照不低于3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一园二带三区”特色旅游及产业观光景区。目前,南珠宫集团投资近35亿元、占地2.88平方公里的“白龙珍珠城暨珍珠特色小镇”项目已获批复。项目除了对古城址、老街区等文物进行保护修缮外,还将建设古码头、古会馆、古驿站、古街巷以及南珠、海丝路博物馆等,并进一步对古城民居改造升级。

届时,白龙珍珠城将进一步彰显南珠特色文化内涵,这个有着南珠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的古城,将在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重放异彩。

(本版文字、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罗远燕采写与拍摄)

新闻推荐

西大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调研海丝首港项目

海丝首港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姚浩燕摄本报讯(记者姚浩燕)近日,广西大学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书记、执行院长彭剑啸博士一行...

合浦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浦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