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流,抑或一路向南
《漆》创刊号。
2003年,正是民刊盛行之时。有时我一个礼拜接连收到十几本民刊。我收到的第一本《漆》是第几期,现在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只知道是个黑漆漆的小本本。
那时,诗友之间几乎都是用QQ联系,彼此不认识。直到2006年8月28日,我应邀到南宁参加由广西作家协会、《南方文坛》杂志社和漆诗歌沙龙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广西青年诗会,才陆续见到了陈琦、朱山坡、小吉、方为、天鸟、伍迁、京东等诗人,大家一见如故。
《漆》是一个团体,是一个紧密团结、集体冲锋的团体,这种效应也让“漆诗人群”的诗作在《人民文学》《诗刊》《诗歌月刊》《作品》等大刊和名刊上“遍地开花”,什么“漆五君”呀(朱山坡、吉小吉、伍迁、谢夷珊、陈琦)、“漆三角呀”(陈前总、琬琦、方为)呀……一个个像刷了一层漆似的闪着光泽,在70后、80后诗人中站稳了脚跟。诗的写作其实也需要一种氛围,良好的交流和切磋能让大家不断进步。随后,一些“散兵游勇”和一些原来不怎么写诗的,也陆续加入了《漆》的队伍,如高作余、湖南锈才、马路、安乔子、夕夏、陈振波、普缘阁……不断为《漆》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漆》在这20年中默默地成长,有些人离开了,但诗仍在;有些人离开了,心却未曾远去……这些年不变的,仍是那份兄弟姐妹般的情感,和一颗不老的诗心。
山坡的诗中始终贯穿着冷静的叙事和日常的戏谑,他通常以“我”作为主体来创作诗歌,这使其既能够对诗歌内部世界进行自我窥探,又不断抵达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外部观察,他作诗和写小说一样漂亮,现场感十足;小吉的诗充满着穿透现实的朴拙情感张力,以及朝向真实生活的哲理沉思,同时还不乏触摸沉重生命的忧患意识,以此昭示着脚下这片坚实的大地,既是其创作的灵感之源,也是大众诗意地栖居其上的灵魂之所;陈琦的诗中不仅有着翩翩起舞的蝴蝶,而且在他的诗歌世界里还充满着具备个人化特性的风花雪月,总体上表现出了对“春天”的向往,以及对美丽生命的深沉歌赞;琬琦擅长从那些“司空见惯”的日常捕捉独特的人生体验,在给人以细碎情感的同时,又教人如何去安置驳杂的日常体验与漫长的人生行旅,一次《晾衣服》的经历,或者一次《洗头》,都是一次诗意的旅行;安乔子近期状态很佳,诗作频频上大刊,她的诗对于故乡与亲情有种特别的执念,乃至于用自身的全部情感似乎都无法将其完全表达出来,这种执念只能寄居在其幽静却又不失灵敏的诗行中,如《父亲内心的石头》《一根麻绳上的蚂蚁》,寥寥几笔,真挚的情感,跃然纸上;当然还有真名柔、笔名刚的谢夷珊(天鸟),这也构成了其诗歌写作中双重的精神张力,既能看到平静文字中的舒缓情感,又能感受到其娴熟的手艺,就像一只鸟,时而在天,时而下地,生命体验、个人情感,始终保持一种飞翔的姿态;岩树也是一个写诗高手,他早期的诗带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姿势,尤其展现出了其对复杂人性的情感体验与深刻挖掘,虽然已过去多年,但他的《登华山之巅论一论农业》仍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至于晓阳,我更多喜欢他的散文,《捡骨记》细腻的情感,细节的描写,流动的线条,有无尽的暖流在心田缓缓流过,也有无尽的冷扑面而来,和爱遇见,与痛共鸣……
“漆”举办了一系列的大型活动,比如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广西青年诗会,中国华南青年诗歌研讨会等,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从北流走向广西,走向全国……
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着“漆”诗人们的写作。2015年,我写作《穿越诗的喀斯特 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时,选了小吉、伍迁和琬琦。2016年,《南方文坛》第2期刊发了我写小吉的一篇诗歌论。2017年,我在主编《广西诗歌地理》时,在“玉林篇”选用了玉林诗人写玉林的诗,一共11首诗。另外我曾邀请暨南大学教授、博导贺仲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张洁宇,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张桃洲等学者到北流进行文学交流,让更多的名家了解和关注北流作家的创作。我还邀请晓阳和小吉到南宁师范大学举办文学讲座,把写作的经验传递给更多热爱文学的学生……
对我而言,“漆”,不仅仅是一份期刊和一群诗人,同时也是我的“私人空间”以及“不务正业”的陪伴者,我的心中始终留有属于“漆”的一片“空地”。在蛋镇,一匹匹白马扶住阳光,“出塞了”……铜鼓阵阵,布谷声声,向北流,抑或一直向南……
作者简介:钟世华,1983年生,广西合浦人,山东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南宁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二级。作品散见于《诗刊》等刊物,有作品入选《2009年诗歌年选》等选本。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
新闻推荐
中式烹调师选手在精心烹饪菜肴。近日,合浦县举行2019年(冬季)农民工技能大赛。大赛设有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餐厅服务员...
合浦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浦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