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是广西第一盏电灯亮起的城市 电线杆的方与圆述说北海电网百年发展史

北海日报 2019-10-11 20:38 大字

北海是广西第一盏电灯亮起的城市,至今有电历史达110年。走在北海老城区街头,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四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形状各异的“古董”电线杆,尽管已经“退休”,但这些电线杆是北海电网发展变迁的标志,也见证了南方电网广西北海电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今年91岁高龄的南方电网广西北海供电局退休老干部郑瑞辉,18岁进入北海电力公司工作。他还记得,那时电力公司发的钳子上没有绝缘层,电工们只能自己剪下自行车轮胎,缠在钳子的把上充当绝缘层。外出检修时完全靠双脚跋涉,下雨天没有雨鞋穿,他和工友只能剪下车轮胎,缝成鞋子外出检修时穿。这样一双简陋的鞋子被他们戏称为“海陆空”。

“那时候上班时没有一点人身安全保障,下班后还常常被资本家当做奴仆使唤,稍有不慎就被当时的老板痛打狠骂。”回想起往事,郑瑞辉还十分感慨,直至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他和其他电力工人一样,社会地位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几十年来,郑瑞辉在电力行业里待过很多个岗位,其中感情最深的还是遍布在北海老城区街头的每一根形状各异的老电线杆。

在郑瑞辉记忆里,从上世纪4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电线杆也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几经更迭。上世纪40年代,由于资源匮乏,为了节省原材料,电线杆由四方形变成了三角形,杆管大部分采用木质结构或水泥结构。随着北海电力发展,至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方便电力工人上下检修,北海当地电力公司专门按照法国的图纸,生产出了通花电线杆。“这样当电力工人上杆检修时,只需要踩着电线杆中间留出来的空间便可以自由上下。”郑老娓娓道来,那时,从村里进城的毛驴车、骡马车越来越多,由于水泥电杆相对稳固,车把式最喜欢把驴、骡、马“齐刷刷”地拴在电线杆上。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依靠着木质、水泥电线杆搭建起了供电“通道”,北海电力发展渐渐有了起色,但由于木质、水泥结构的电线杆存在“先天不足”,越来越不能满足电网发展要求。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电网建设发展,电线杆作为电网“骨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节约材料、增强耐用性以及确保高压输电安全性的目的,中空外圆的环形水泥电线杆得到更普遍的运用,代替了新中国成立前人工制造的方形、三角形等电线杆。

1974年,广西首次使用预应力水泥杆建设的输电线路——西津至合浦110千伏输电线路正式建成。由于预应力水泥杆具有强度大、抗裂性能好、节约材料、造价低等突出特点,从最初使用在35千伏以下线路上,到上世纪70年代大面积推广使用在220千伏和110千伏输电线路上。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北海经济快速发展,北海电网也不断焕发活力,愈加“枝繁叶茂”。特别是随着电网建设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受当地地质条件的限制,出于安全运行的考虑,支撑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等高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预应力水泥杆渐渐被铁塔、钢管塔代替,“电线杆家族”又多了新成员。

特别是经历了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的袭击,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更加注重电网防灾抗灾能力的提升,持续开展对北海电网的防风加固改造,将原来的普通电线杆换成了高强度的混凝土电线杆或角钢塔,并对电线杆进行基础再加固和安装防风拉线,同时对强度不够、出现裂缝、无法打拉线的旧电线杆,更换为直径更大、强度更高的螺纹钢电线杆,还在部分线路合理增添加强型杆塔,为电线杆穿上了“防风衣”“抗寒铠甲”,进一步提高了电网防灾抗灾水平,全力保障电网安全可靠稳定运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用电需求。

70年白驹过隙,北海电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北海人民也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迈进。看,夜幕降临,那万家亮起的灯火,不仅是光明、是温暖,更是电网人砥砺奋进的坚实步履和“南网情深”的真挚付出。

新闻推荐

合浦县四家班子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增强发展信心 转变工作作风

本报讯(通讯员林启波)9月26日至27日,合浦县四家班子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增强发展信心、转变工作作...

合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