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近代西洋建筑群:中西建筑艺术融合的结晶
英国领事馆旧址。大清邮政分局旧址。英国双孖楼旧址。德国信义会旧址。北海洋关大楼旧址。德国森宝洋楼旧址。编者按:
到北海旅游,除了银滩、涠洲岛等景点外,与北海老街相映成趣的北海近代西洋建筑群,也是游客必选的行程之一。
素有“百年西洋街”之称的北海,现存的17处28座建筑格调突出的近代西洋建筑群,其特色鲜明的柱式结构、拱券结构、哥特风格等,集中了大部分欧洲近代建筑风格,大多为清末时期建造。如此风格多样、数量集中的西式建筑群,为我国西南地区所罕见,为八桂大地最具异国情调的欧陆建筑大观园。
现存于北海老城区的珍贵西洋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有15处19座,总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北海近现代历史文化的遗迹和载体,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经济史、建筑史、宗教史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和历史见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北海近代西洋建筑群,作为北海一百多年前被迫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物,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94年被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和2006年,分别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些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景观,也作为北海主要休闲观光、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海第一次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
“北临大海,岛屿苍茫,波澜壮阔,风帆上下,沙鸟回旋。南背岭头,平沙无限,洋楼矗起,巍然并峙,西人所聚处也……”清末著名学者梁鸿勋在其所著的《北海杂录》里如此描述北海。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地处南国之滨的北海被辟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北海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自然环境吸引了英、美、法、德、意、葡、比利时和奥匈帝国的关注,“外洋夷商无不梯山航海源源而来”(《廉州府志》),并纷纷在北海设立海关、领事馆、洋行买办、教会医院和慈善机构等,使北海迅速发展成为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场所。据记载:先后有英国、德国、奥匈帝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美国、比利时等8个国家在北海设立领事馆和商务机构,同时建造了欧式风格的楼宇20余座。当时在北海居住的外籍人士中,有英籍19人、法籍13人、德籍8人、葡籍14人,此外,还有美国、丹麦、瑞士、挪威、奥地利、匈牙利等国的洋行买办、税务官和传教人士,“共计西人七十名”。
当时北海的西式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海关、教堂、医院、洋行、修女院、育婴堂、学校、邮局和电报局、俱乐部等。这些建筑多为两层,平面布置方正,以券廊式为主,砖木或砖石木结构,底部设地垄形成架空层,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室内有壁炉,地面铺拼花阶砖,外墙刷纸筋灰浆,造型多为深拱廊,百叶窗,彩色玻璃、四坡瓦面,由于形式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迥异,当地人统称之为“洋楼”或“番鬼楼”。
据《北海杂录》记载,当时北海成埠立市时,以东泰街、东华街、东安街、升平街、大兴街、西靖街(珠海路)与及沙脊街、新旧卖鱼街(民建街)为闹市,东南一带还是沙丘荒坡,自洋人抵埠,纷纷在此修建领馆、教堂、医院等,至民国初期,军政官僚、富商之家、归国华侨纷纷来此修建花园洋房,形成东至今北海市海城区第十小学、南至北海市第一中学范围的数十处青砖洋楼群落,著名的有邓公馆、瑞园、梅园、桂园、黑楼等一批简约大气、各有特色的仿欧式住宅区。
这些有故事的欧式建筑,长年伴随着南国树大如盖的细叶榕、婀娜多姿的长绿乔木和四季盛开的鲜花……仿佛让人回到一百多年前那段近代与现代交融、中西文化交汇、西装与疍家衣并行的年代。
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海历史遗存丰富,仅北海近代西洋建筑群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北海近代西洋建筑群,是广西北部湾地区近代对外开放历史的重要遗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旅游等方面的重要价值。随着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兴起,作为开放前沿的北海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在此背景下,北海近代西洋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2013年以前,北海市区仅有珠海路老街和大清邮政北海分局旧址少数建筑和文物对外开放,像英国领事馆旧址、德国领事馆旧址、德国森宝洋行旧址、法国领事馆旧址、普仁医院(医生楼、八角楼)旧址、德国信义会教会楼旧址、北海海关大楼旧址等全国重点文物,由于历史的原因,分属有关单位使用,她们像“养在深闺”的“佳丽”,或与世隔绝,或犹抱琵琶半遮面,市民和游客都难得一睹其芳容。
为充分利用北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更多人了解北海及其近代历史,北海市作出了“通过调整、租赁等方式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和经营管理,设立北海近代历史系列陈列馆,开辟北海近代西洋建筑文化旅游线路”的决定。
近年来,北海市通过置换收回和租赁等方式,将分属各有关单位的英国领事馆旧址、德国领事馆旧址、德国森宝洋行旧址、大清邮政北海分局旧址、北海关大楼旧址等全国重点文物整合起来,并陆续对其进行修缮。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对这些近代西洋建筑进行维修,重铺屋瓦、重砌压脊砖、铲除并重抹已经剥落的墙皮,修复、更换已严重残损的木柱、梁架、檩条等大木构架,按原有式样补配已经丢失的、修复已经残损的小木构件,按原形修复局部坍塌部位,同时对艺术构件进行加固与保护性清洗,以期真实、完整保存并延续北海近代建筑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
这些西洋建筑在逐步完成修复后,计划建成北海近代西洋建筑文化旅游线路,向公众开放,让曾经养在“深闺”的北海近代西洋建筑群逐渐为广大游客所熟知。
北海海关
1877年北海海关设立,现海关大楼建于1883年,是广西“四大关”(北海关、龙州关、梧州关和南宁关)中最早建立的海关。据《北海海关志》记载,北海关自开办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的66年时间里,共有48任的正副税务司或代理税务司,均由英国、美国、法国等10个国家的“洋人”所担任,故又称“洋关”。
北海海关位于珠海东路东端“崩沙口”,是北海最早的西洋建筑,为三层券廊式建筑,四面坡瓦顶,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62.4平方米,建筑面积1010.4平方米,附属设施还有已毁的税务司公馆、监察长楼、洋员俱乐部等。
英国领事馆
1877年英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馆舍始建于1884年,1922年英国领事馆裁撤,领事馆署转卖法国天主教北海教区作为修道院。
该馆署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券廊式建筑,坐东朝西,四坡顶,长方形,占地面积331平方米,一层下面有青砖砌成的地垄,各层有前后廊,廊柱和券拱都有雕饰线,室内装饰有壁台和壁炉。周围樟树环绕,附属建筑有宿舍、接待室、小礼拜堂等。原址位于北海市北京路上,1999年因北京路拓展,馆舍整体平移至现址。
法国领事馆
自1895年《中法条约》签订,法国便在北海设建领事馆、医院、教会、修道院、育婴堂等,至1950年撤出,历时60余年,是在北海留驻时间最长的外国组织机构。该领事馆建于1890年,主体原为一层券廊式建筑,平面呈“凹”字形,长34.5米,宽20.7米,建筑面积636平方米,是法国在北海建立外交据点的历史见证物。在今北海迎宾馆内。
德国领事馆
1886年德国在北海设立领事机构,为方便德国商人在北海航运和商贸频繁的活动,始于1905年建立该馆,因一战中德交恶,领馆人员于1908年回国。该馆主体建筑长23.1米,宽18.5米,二层券廊式建筑,建筑面积953平方米。正门有门廊,门廊两边各有长10米的弧形台阶,现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是一幢很美观的西洋建筑。现存于北海市北部湾路与北京路交会处。
森宝洋楼
始建于1891年,是一座分主楼和附楼的券廊式建筑,主楼长18.16米,宽12.74米,为二层券廊建筑,总建筑面积463平方米;附楼建筑风格与主楼不同,单层券廊,面阔15.63米,进深20.42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主楼与附楼间有接廊相连一体。
该楼是德国犹太商人森宝所建,为德国在北海设立的洋行买办之一。目前该楼保存较为完整,是北海多座商务洋楼中仅存的一座,见证了北海早期对外经贸的历史。现位于北海市文化大院内,与德领馆百步之遥。
普仁医院
由英国传教士柯达医生于1986年创建,又称英国医院,与当时仅一街之隔的法国医院遥相呼应,为北海最早的西医医院。该医院内设有门诊楼(旧称八角楼)、医生楼、院长楼、病房、教堂和附属廉州分院、白屋西门堂麻风病院,目前仅存八角楼和医生楼,为西方医学传入北海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1952年至今改名为北海市人民医院。
大清邮政分局
北海大清邮政于1896年创办,l897年升为邮政分局,1903年升为邮界总局,为全国35个邮界总局之一。是一座长18.6米,宽6.75米,高4.35米的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126平方米,前后有外廊,四坡瓦屋顶,单层券拱、长方形、室内结构为教堂式建筑。是目前广西区内尚存历史最长、建设最早、保存较完整的邮政局旧址,是研究我国近现代建筑史、海关史、邮电史等方面的重要史料。位于北海市中山东路206号,距北海海关50米。
主教楼
成立于1920年的法国天主教北海教区,为罗马梵蒂冈教廷管辖,是当时广东七大天主教区之一,下辖钦、廉、高、雷,琼、崖、罗、阳和灵防等12个县市的天主教事务,1924年由广州湾(今湛江)迁来北海,主教楼建于1934年,为北海教区高级神职人员办公驻所。主体建筑长42米,宽17.84米,原为券廊式二层西洋建筑,旧北海人习惯称为“红楼”。北海教区下设修道院、修女院、育婴堂、广慈医院等附属机构,其活动经费由罗马梵蒂冈支出。现址在北海市公园路海门广场旁。
双孖楼
是由两座建筑造型相同的楼房组成,一座建于1886年,一座建于1887年,为券廊式西洋建筑,一层有地垄,门窗均为可调节百叶门窗,两楼建筑面积均为393平方米,俗称“双孖楼”,是北海最早的西洋建筑之一。1922年英国领事馆撤出后交由英国教会使用居住,为英国在北海建立外事和传教据点的历史见证物。1940年后,双孖楼先后作为中小学校址。抗战期间,广州教会学校“圣三一”中学曾迁到双孖楼办学。该楼位于原英领馆东面约300米。
天主堂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许可英、法等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自由传教。1880年法籍明神父,范神父首先到达北海传教。从1880年至1956年共有17位神父在北海天主堂任教,该教堂是第三任法籍神父主持建造。选址于北海市解放路解放里下村,为哥特式教堂。
信义会楼
信义会楼是德国信义会(又称长老会)在北海开展传教的历史见证物。该楼建于1900年,长30米,宽17米,建筑面积506平方米,为四面坡瓦顶券廊式的一层西洋建筑,附属建筑有礼拜堂、学校等建筑十余间(今市三幼、城区十小范围)。该教会为北海和合浦的总堂,除在北海合浦传播基督新教外,还开办德华学校和活字版印刷所,学校所用的书本和该会创办的《东西新闻》报,都在该所印刷,对北海早期的文化教育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会吏长楼
建于1905年前后,主体建筑长19.86米,宽10.48米,二层,建筑面积206平方米,建筑简洁。是英国“安立间”教会(后改名为中华圣公会)会督、会吏、牧师等神职人员办公和居住的楼房,为英国基督教在北海早期设置的管理机构。该楼位于北海市人民医院内,保存完好。
贞德女校
于1890年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校址约建于1905年,券拱结构的二层楼房,主体建筑长16.3米,宽8.65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初为女子义学,1924年命名为贞德女校,生源以女童为主,除教授经书、地理、信札等课程外,还学习罗马字及阅读拼音,为北海最早的小学堂,是西方教会早期在北海开办教会学校的历史见证物。北海市著名的革命先烈钟竹筠烈士曾在该校读书。旧址位于北海市人民医院内。
修女院
女修道院是法国天主教区的附属机构。1925年修建,由涠洲迁至北海新院舍,1958年停办。现存一座长31.45米,宽8.7米的长方形两层楼房和一座长12.3米,宽6米的小礼拜堂建筑。是法国天主教在北海建立女修道院的历史见证物。
新闻推荐
北海“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启动 每人每学年可获一万元助学金
本报讯近日,北海市启动2019年度“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项目,符合条件的孤儿都可以申请资助,每人每学年可获得1万元助学...
合浦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浦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