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广州会馆
某天经过北海市海城区五小时,看到其门前有块关于广州会馆介绍的牌匾,想到自己单位保存的文物里有广州会馆的碑刻,就想到去一探究竟。进入五小后,在一间办公室里发现了不少与广州会馆相关的图片及资料,得知我是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时,负责搜集这些资料和图片的学校总务处曾主任,很热情地向我介绍了昔日广州会馆的一些情况并带我看了现场,遗憾的是当年的广州会馆如今只剩下南面的一堵墙及地面上几级花岗岩台阶,还有几张当时遗存下来的文物桌椅了。
一
为了解更多广州会馆的情况,我找到了当年曾到过广州会馆的老人。据他介绍,广州会馆富有岭南建筑风格,整座建筑很漂亮,在外面看是一层建筑,入内却是两层,是当时北海很有代表性的建筑。全馆均为双坡硬山顶,占地面积很大,是现在整个五小的校院。会馆大门在如今五小的后门位置,面朝沙脊街,门前全是很大的花岗岩,现在还有部分遗留在沙脊街。刻有“广州会馆”字样的石匾就镶嵌在门上方(石匾现存放在市文物局),石匾下面还悬挂有许多木牌匾,木牌匾上的字是金粉填写的,但上面的内容无从考究。调皮的小孩以为牌匾上的金粉是金子,经常用小刀刮,这些牌匾后来都被拆下用作学校的乒乓球桌了。进入会馆,会看到里面有很多朱红色的柱子,一个人张开双臂都抱不过来。墙体上全是彩画,彩画的内容有老翁吃葡萄、老翁对弈及花鸟鱼虫等,色彩鲜艳。“文革”时期,人们用石灰水涂抹在这些彩画上面,经过时间的洗礼,石灰水掉落了,但这些彩画丝毫不受损。在会馆里有很多装饰作用的木架,类似现在的博古架,都是榫卯结构,工艺精湛。整个会馆以中座为中心,共有三进,每进用廊间连接。第一进是厨房,第二进有天井,左右各有一间厢房,其中一间是装春秋二祭时的祭祀用品。议事厅在二进,到后期设立太和医局后,药柜也是摆放在二楼。第三进通往中山路,就是现在五小的正门。
二
北海的广州会馆是由广府商人(对广东南海番禺、顺德等市商人的通称)在同治元年(1862年)创办的,当时叫做“敬义堂”,属于商业性质,平时请绅士驻堂处理日常事务,也是北海最早的商会。在《北海杂录》里就有敬义堂和高州会馆的记载,前者对社会较有影响,对北海的商贸、慈善公益、文化教育、城建文化以及卫生、医疗、消防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后者主要是为高州人服务。
当时广府商人成立会馆的主要目的是奠定可信赖的商业基础以稳定市场,作为解决商业争端,维持商务正常运作的重要机制。这一点在广州会馆规章中说明得更为清楚,具体内容为:“希望我们所采用的规则能使我们的成员之间行动划一、感受一致,成员们受到同乡人的情谊所约束,经由这些规则的执行,既可使内部成员免于逐渐腐败颓废,同时也可以让行会外的人明白,我们决意反对行为不当的商人,以免自己闲窘。”根据上述情况,说明了北海的商业发展已十分繁荣,商人的活动相当频繁。会馆制定的规章,体现了同乡商人团结一致,共同有序参与市场活动,反对不正当商业行为。有例子为证,在1944年,南海九江关益光堂在北海东安街前的一间屋铺租给丁玉记,由于契税期限已满,北海的广州会馆担保,登记时才发现此铺为丁玉记冒认登记。几经会馆、同乡会的担保证明,合浦县政府发出“权状证据”。丁玉记仍不肯将铺交出,最终要在北海市地方法院告他,限他住到该年年底搬出,丁玉记还是不服,上诉高等法院。此官司打了两年也没能结案,打官司的费用高得令人咋舌。可能因为是打官司的费用太高,因此各商号一般不采取法律诉讼,而选择商会解决争端,再加上西方商业法律与传统中国商业运作间的差异,对于仍以传统商业方式营运的苏杭业、杂货业、土药业等商号,会馆、商会等组织及其规矩仍是作为解决商业争端,维持商务正常动作的重要机制。再者,在明清时期,所有会馆的建立几乎都与同乡仕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表现在仕宦倡议乃至捐助建设会馆或为会馆撰写碑文。如广州会馆内太和医局的对联就是由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官至江南提学史的陈伯陶所撰写。因为一方面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商人的支持,另一方面商人的发展需要官方的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政治资源的融入,为会馆增添了一层政治保护色彩。
以前,北海的商业在同治年间最旺盛,《北海杂录》中记载“北海一埠,店铺不下千间,而大中商号约四五十家,以广府人尤占多数。本埠生意,则以同治年间为最旺。”当时广府商人对北海的影响是极大的,《中国海关北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中有记载:当时经济贸易有40个商店是广州人的,是广州商号的分店,经营外国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进口商品。较有名的店铺有荣昌隆洋杂批发专卖店、广成、卜远成杂货铺等。广成杂货铺建于清末民初,历史悠久,是“前铺后店”的双铺头。那时交易的货币是铜币,来铺里购物的顾客很多,为了节省时间,售货员接过顾客购物的铜币后,直接扔到柜台后面的地上,到晚上关门停止营业时才将满地的铜币捡起来,生意兴旺由此可见一斑。
而荣昌隆经营的则是从广州、香港、澳门购进的“来路货”,如唱机、自行车、缝纫机等,是北海最大最兴旺的一间洋杂百货批发零售店。此外,他们还经营有数间客栈、货栈和当铺。由于商业兴旺,陈济堂主政广东期间,广东省银行还租用广州会馆开设“广东省银行北海分行”,取代之前私人开设的银号,以扩大北海货币的流通。
三
除了商贸方面,广州会馆对北海的慈善公益、文化教育、城建文化以及卫生、医疗、消防等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当时广府商人集资建有“广仁社”“太和医局”和香坪书院,后来还设立洁净局、消防队和敬和小学(今五小的前身)。广仁社设立的初衷是专为收治病重垂危的病人,场地后成了停放棺材的义庄,导致病重垂危的病人没地方安置。于是,广府商人在敬义堂内再设太和医局,是个赠医施药舍棺的慈善机构,局设永远督理4人,每年公举总理4人,协理4人,还有司理1人,常驻医局办事,聘请两名医师坐局门诊。日常施医赠药,遇上灾荒或是寒天,还会施粥施衣,美名远播。据说晚清的督抚李鸿藻、张之洞等人都有亲笔赠联,可惜没能保存下来。如今保存下来的仅有一副对联,由晚清时期广东著名学者陈伯陶所撰写。横匾是“太和医局”,上联是“太平鼎鼎媲良相”,下联是“和煦蓬庐辟洞天”。对联把“太和”二字冠首。上联意思是名医活人,着手成春,等于贤能宰相辅政,使天下政治一样。下联意思是人们活动在春意融融的洞天福地之中,是上联的回应。这副对联立意完整,贴切而含蓄,联首二字,挪移不得,是北海古建筑楹联不可多得的好作。
当时的香坪书院也是由广府商人捐资建成的,是纪念当时合浦县令王德溥(字香坪)的恩德命名,是北海第一所地方学府,在如今北海市海城区一小内。说到这,就得讲讲史上有名的“打抽厘官事件”。同治八年(1869年),大西街税卡抽厘官沈懋林在买菜时由于强买强卖,与群众起了纠纷,不堪忍受贪官污吏暴政,积怨已久的群众继而愤怒打死了这位抽厘官,并砸了厘金委。随后,清政府调集重兵前往北海镇压,被称为匪首的商人吴明良被捕杀害,其余商人均连夜逃跑,后得合浦县令王德溥从中周旋,才免于株连。
北海市最早的消防组织是由广仁社牵头,本地商家赞助,在宣统年间成立的。消防工具主要是两台佛山产的铜质手泵喷水“救火车”。四个没有滚珠轴承的铁轮,需多人推动,如蚂蚁爬行,相当笨重。喷水枪需要10个壮汉操作,而喷射的水柱不足10米,其余是铜制“喷枪”和水桶。消防人员是由非专业的青壮店员组成,称为“义勇消防队”。遇有火警,听到哨子声,队员就迅速集中到商会出动,虽因为消防工具落后,不能满足日益繁华的商业引起的频发火灾,但急公好义,精神可嘉。1931年,珠海中路“广生财”大火,烧毁店铺10家,财产损失不计其数,于是消防工作便提到商会的议事日程。广州会馆从香港购进一台英国产的电动灭火机,一人即可以拉走,轻巧且操作灵敏,水柱能喷射到30米以上,还配有帆布水管和接头等一批器材,取代了原始的水柜。从此,北海的消防器材开始进入现代化。这台灭火器一直存放在广州会馆内,1941年“三三事变”时被日本侵略者抢走,很是可惜。
当时广府商人也踊跃带头搞环境卫生,成立洁净局后,他们请专人分路段和在固定时间打扫街道,还随时对做得不好的地方进行改进,这就有效防止了一些疾病的发生。广府商人对房屋建筑的改良蔚然成风,那时候北海房屋基本是竹篱和竹瓦建成的,市镇的两条街道还没有铺砌,在天气不好时很难通行。广府商人把当时的五条街铺砌成同一样式,并且两条主要街道上的房屋,是按广州式样用砖建造的,现在沙脊街有一家老房子上面壁画的内容还可依稀看到。壁画上的内容是雀鹿聚会,画面是梅花鹿回望枝头的雀,粤语寓意为爵禄双全,门头和楹额画画,缀以木雕,沙脊街文化特征与广州老城西关老里弄很相似。广府商人对北海早年开发贡献显而易见,对促进北海商贸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本文配图由市文物局提供)
新闻推荐
党江镇船舶制造业发展迎来春天。蒋涛摄近年来,党江镇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同时发展多产业,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和乡村体...
合浦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合浦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